[发明专利]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522676.9 | 申请日: | 2010-10-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568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 发明(设计)人: | 许惠雯;黄怡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L33/48 | 分类号: | H01L33/48;H01L33/50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周国城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二极管 封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光二极管封技术,尤指一种具有液态荧光粉层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
背景技术
由于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具有寿命长、体积小、高耐震性、发热度小及耗电量低等优点,发光二极管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家电制品及各式仪器的指示灯或光源。近年来,更由于发光二极管朝向多色彩及高亮度化发展,因此其应用范围已拓展至各种携带式电子产品中,以作为小型显示器的背光源,成为兼具省电和环保概念的新照明光源。
一般信息产品的平面显示器所需的背光源皆以白光为主,因此应用作为背光源的LED亦需能产生白光。目前业界一般产生白光的方式包括有:(1)使用蓝光LED晶粒加黄绿光荧光粉而形成白光,此方法成本较低,为大部分业界所采用,但其有一明显缺点为所产生的白光缺少红光部分,故其演色性不佳;(2)使用红、蓝、绿光三颗LED晶粒,利用调整通过三颗LED晶粒的电流来产生白光,此法效率最高,但生产成本亦最高;(3)使用紫外光(UV)晶粒加上红、绿、蓝光荧光粉,但此法效率较低,而且UV光易造成环氧树脂老化;(4)蓝光LED晶粒加上红、绿光荧光粉,此法效率偏低。
请参阅图1,其绘示现有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部分示意图,此种LED装置乃必须使用荧光粉而转换光波长。现有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包含有载体,如反射碗杯1、一发光二极管晶粒2,如蓝光晶粒、及一荧光胶体层3,如黄色荧光粉胶体层。荧光胶体层3中含有均匀散布的荧光粉颗粒。在荧光胶体层3的外再覆以一光学透镜层4。
发光二极管晶粒2先固着于载体上,之后再以一封胶工艺将荧光胶体层3直接覆盖于蓝光晶粒上。当蓝光晶粒发出蓝光至荧光粉时,黄色荧光粉受激发而形成黄光,通过蓝光与黄光的互补故而形成白光。荧光胶体层3是以硅胶或环氧树脂加入荧光粉经固化而成。
上述现有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存在一缺点,即由于发光二极管晶粒2与荧光胶体层3为紧密贴合,使得部分受热影响导致光转换效率下降的荧光粉信赖性不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由下而上依序包括一发光二极管晶粒、一液态荧光粉层、及一透镜层。上述液态荧光粉层主要由一透明液体材质、及散布其间的多个荧光粉颗粒构成。透明液体材质考虑选自硅油、食用油、及水所构成材料群组中的至少一种。
通过上述结构,避免了现有因透明胶体固化的步骤所导致荧光粉颗粒发生局部集中、金线扯断等问题。另外也降低荧光粉颗粒受发光装置废热的影响。
上述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可还包括一透明胶体层,透镜层以其底端贴合在透明胶体层上。其中,透明胶体层可以是位于发光二极管晶粒与液态荧光粉层之间,并覆盖住发光二极管晶粒。如此一来,透过荧光粉远离热源的设计确保荧光粉颗粒不受热影响变劣、也减少了自芯片发射的光被荧光粉散射而回到二极管晶粒的机率,提升出光效率。
上述透明胶体层也可以是贴合于一凸型散热基座的基部、环绕而不接触发光二极管晶粒。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部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反射碗杯1 发光二极管晶粒2
荧光胶体层3 光学透镜层4
凸型散热基座11 基部111
凸部112 发光二极管晶粒12
液态荧光粉层13,23,33 透明液体材质131
荧光粉颗粒132 透镜层14,24,34
透明胶体层25,35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2,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剖视图。本例中,LED封装结构包括由下而上依序排列设置的凸型散热基座11、发光二极管晶粒12、液态荧光粉层13、及透镜层14,其中液态荧光粉层13是位于发光二极管晶粒12与透镜层14之间。凸型散热基座11包括一基部111、与基部111上的一凸部112,发光二极管晶粒12设置在凸部112上。
最简单的构成下,液态荧光粉层13直接包覆着发光二极管晶粒12,透镜层14以其底端贴合于凸型散热基座11的基部111上,其与凸型散热基座11共同将发光二极管晶粒12及液态荧光粉层13包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福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2267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