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半互穿网络结构的高吸油树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17906.2 | 申请日: | 2010-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532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发明(设计)人: | 马兰荣;周爱军;杨德锴;姜向东;江学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L33/10 | 分类号: | C08L33/10;C08L23/22;C08L23/16;C08L33/00;C08L7/00;C08F220/18;C08F212/36;C08F212/08;C08F222/14;C08F222/38;C08J9/00;B01J20/26;B01J20/3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11218 | 代理人: | 赵宇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半互穿 网络 结构 高吸油 树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化工领域,进一步地说,是涉及一种含半互穿网络结构的高吸油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高吸油性树脂是一种具有低三维网状化学交联结构的体型聚合物树脂,可吸附各种油品,可用于环保及其他方面,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吸油树脂是通过亲油基和油分子间产生的范德华力来实现吸油目的,其吸油机理是高分子链段的溶剂化过程,故改变吸油树脂的网络结构,提高亲油基团与油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改善树脂吸油性能的关键。
目前,开发出的高吸油树脂的大体有丙烯酸酯类高吸油树脂、烯烃类高吸油树脂以及天然或制备高分子改性制备高吸油树脂等三种,其中烯烃类高吸油树脂虽对油品的亲合性能更加优越,但高碳烯烃来源较少,价格过于昂贵,而天然或制备改性制备高吸油树脂其原料来源虽较为广泛,价格较为便宜,但树脂吸油后强度太低,吸油可逆性差,不利于回收再利用,故多采用丙烯酸类物质制备高吸油树脂。
但是,现在国内外制备出的丙烯酸类物质高吸油树脂,是单一的化学交联,并且侧链一般都带有长链烷基,其作用是增加对煤油,汽油,机油等长链非极性油品的吸收能力,但制备过程中化学交联使分子链受到很强的束缚,影响了树脂三维网络的扩张,使得树脂的吸油倍率不高,吸放油可逆性差,而侧基为长链烷基,增加了吸油树脂的空间位阻,减小了树脂网络结构的有效吸油容积。1966年美国道化学公司首先研制成功一种非极性的高吸油树脂;日本自上世纪70年代后也进行了研究,如日本专利平05-15777、平05-32708和平05-209017等公开了丙烯酸长碳链烷基酯高吸油树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869090)公开了一种高吸油树脂,以橡胶和烷基苯乙烯为单体,以二乙烯苯、乙二醇二丙烯酸酯类物质为交联剂,采用悬浮聚合制备了一种含有部分半互穿网络的高吸油树脂,但吸油速率和吸放油可逆性不佳。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半互穿网络结构的高吸油树脂及其制备方法,能提高树脂的有效吸油容积以及改善吸油树脂的网络结构,增加吸油树脂的吸油倍率及吸油速率。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含半互穿网络结构的高吸油树脂。
包含以下组分:
吸油单体 100 重量份
苯乙烯 2~20 重量份
交联剂 0.1~1 重量份
分散剂 0.3~3 重量份
引发剂 0.1~1 重量份
致孔剂 5~30 重量份
半互穿网络结构剂 2~20 重量份
所述吸油单体包括长链烷基酯类单体和短链丙烯酸酯类单体混合物,其中长链烷基酯类单体为:丙烯酸十二(十四、十六、十八)酯、甲基丙烯酸十二(十四、十六、十八)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短链丙烯酸酯类单体为:丙烯酸甲(乙,丁)酯、甲基丙烯酸甲(乙,丁)酯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中使用长链烷基酯类单体是为了在吸油树脂中引入长链侧基以增加其对煤油,汽油,机油等长链非极性油品的吸收能力,使用短链丙烯酸酯类单体是为了在吸油树脂中引入短链侧基,以增加其对苯,甲苯,二甲苯,三氯甲烷等短链极性油品的吸收,而苯乙烯则可以增加吸油树脂的刚性,使其吸油后保持一定的强度可以提高吸油速度并方便于实际使用和回收再利用。
所述交联剂为双烯类或丙烯酸二醇酯类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二乙烯苯,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分散剂为聚乙烯醇、明胶、甲基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引发剂为自由基引发剂,优选过氧化苯甲酰、偶氮二异丁腈或偶氮二异庚腈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致孔剂为三氯甲烷、丁酮、乙酸乙酯,异戊醇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致孔剂的加入主要是使不反应、易挥发的小分子有机物在树脂内部形成一定数量的微孔,可增加树脂的有效吸油容积,提高树脂的吸油倍率以及吸油速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1790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塑料改性非金属预型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下一篇:感应加热的手术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