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消渴通脉化瘀丸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17210.X | 申请日: | 2010-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723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16 |
发明(设计)人: | 张子桂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子桂 |
主分类号: | A61K36/8945 | 分类号: | A61K36/8945;A61K9/20;A61P3/10;A61K35/62;A61K35/6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6600 安徽省太和***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消渴 化瘀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组合药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消渴通脉化瘀丸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消渴症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名,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病症。渴多饮为上消,胃火炙盛,消谷善肌为中消,肾不摄水,小便频数为下消。肺燥,胃热,肾虚并见,或有侧重,而或消渴,缺一而不能成此病,若作化验检查其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及尿糖,因此西医又称Ⅱ型糖尿病,主要病变部位在肺、胃、肾、基本病肌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消渴病乏,病情失控,则阴及阳,热灼津亏血瘀,而至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络脉瘀阻,经脉失养,气血逆乱,脏腑器官受损而出现疖、痈、眩晕、胸痹、耳聋、目盲、肢体麻疼、下肢坏疽、肾衰水肿、中风昏迷等兼症。
在中医经典文献《黄帝内经·奇病论》中已经明确从行为方式上阐述消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西方在二百多年前才把消渴症的最多数Ⅱ型糖尿病确认为行为方式疾病,其标志是Johh rollo在1797年发现了尿糖。《黄帝内经·奇病论》确定消渴为行为方式疾病,并且认为是脂肪类物质摄入过多,主食摄入过少造成的。这一点在明代医学著作《景岳全书》中进一步做了说明:“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梁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因此,又俗称“富贵病”。
消渴症即Ⅱ型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在我国省会城市发病率达70%,市县达4-5%,农村达2%,而且逐年上升,发病年龄在45岁以上为多,男女比例区别不大,这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高人群越来越多,而三高人群是糖尿病人发病的主要对象。据科学研究,肥胖是体内饥饿基因的作用,使体内多余的营养成分转变成脂肪储存体内,由于肥胖使体内胰腺必须多分泌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长期让胰腺超负荷分泌,最后把能分泌胰岛素的腺体细胞累坏,而分泌胰岛素量减少,造成高血糖。
消渴病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吃的多,喝的多,排的多,反而体重减轻,自觉乏力,头晕,自汗,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大便或干或泻,小便混浊,舌质多红而少津,苔多腻而燥,舌面少津而干裂。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及美国糖尿病协会(ADA)规定的糖代谢紊乱分类,及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FPG水平≥7.0亳摩尔1升(125亳克1分升)或CGTT实验服糠后2小时,血糖水平(NGR)3.9-6.1,饱餐后2小时7.8,超过这个数字可视为糖尿病。西医治疗糖尿病主要是控制血糖,西医目前控制血糖有几大类药物。①黄脲类②双胍类③葡萄糖甘美抑制类④胰岛素增敏剂⑤胰岛素。它们的作用有的通过抑制糖的吸收和抑制体内糖的分解,有的提高胰岛素受体的亲合力,有的直接降血糖。
控制并发病方面,西药除非降血糖作用外,对控制并发症效果较差,有些西药可促使尿毒症的发生,因有些西药经肾脏排出,刺激肾脏。西医治疗并发症主要是糖尿病出现并发症才能对症治疗。对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效果较差,而且西药副作用大。
目前对服用西药降糖效果不好的患者,采取打胰岛素,而打胰岛素大多不用增敏剂。因有胰岛素抵抗受体不能和胰岛素亲密结合,有的患者每日打50多个单位胰岛素还不能降到正常水平,而造成患者肥胖,而患者出现高胰岛素血症,而胰岛素只能降糖,没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中医对消渴病的诊断和辩证分上、中、下三消的主次。辩证的要点包括辩别年龄及标本症结合。区别阴虚与燥热的标本轻重,按本病的初起多为燥热,病程延长者,由阴虚与燥热互见。病久则阴虚为主。中医治疗糖尿病代价高,见效慢,汤剂不方便,患者对中药治疗糖尿病了解不深刻,中药认为不降糖。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目前在治疗消渴病(Ⅱ型糖尿病)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消渴病(Ⅱ型糖尿病)的中药组合药物,消渴通脉化瘀丸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其发明目的的。
消渴通脉化瘀丸,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合药物构成:
人参15-30,黄芪30-100,白僵蚕20-30,水蛭5-15,丹参20-30,玄参30-60,桑叶15-30,丹皮15-30,天花粉15-30,山药30-60,木瓜15-30,黄芩15-20,三七10-15,鸡血藤15-30,决明子15-30,豨莶草10-30,熟地30-50,何首乌10-15,白术15-30,血糖树叶5-10,桃仁10-20,川芎15-30,桂枝10-15,菟丝子15-30,五味子10-15,地古皮15-30,葛根15-30,牛膝10-30,甘草10-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子桂,未经张子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1721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