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伊潘立酮及其有关物质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15337.8 | 申请日: | 2010-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553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发明(设计)人: | 段玉娟;石瑞那;王强;张道林;谢峰;付晓泰;樊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医药工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60;G01N30/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0061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 色谱 分析 伊潘立酮 及其 有关 物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析化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测定伊潘立酮及其制剂的含量或有关物质的方法。
背景技术
伊潘立酮是混合型5-羟色胺(5-HT)2A和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属非典型精神抑制药,主要用于治疗成年人精神分裂症。其化学名为1-[4-[3-[4-(6-fluoro-1,2-benzisoxazol-3-yl)-1-piperidinyl]propoxy]-3-methoxyphenyl]ethanone,结构式为:
分子式为:C24H27FN2O4,分子量:426.2
目前对伊潘立酮含量和有关物质测定的分析方法报道较少。1995年,A.E.MUTLIB等人使用半制备型苯基色谱柱,以0.05mol/L甲酸铵(pH=3.1)∶乙腈=15∶85为流动相,流速为3ml/min分离了伊潘立酮的代谢产物并进行了质谱分析,此液相方法不适合单独进行伊潘立酮及其有关物质的常规分析,并且成本较高(A.E.MUTLIB.et al.Application of hyphenatedLC/NMR and LC/MS techniques in rapid identification ofin vitro and in vivo metabolites ofiloperidone.Drug metabolism and disposition.23(9),951-954(1995))。2010年,CN101825614公开了一种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伊潘立酮有关物质的方法,该方法采用辛烷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物的C8色谱柱,以磷酸二氢钠-乙腈为流动相分离测定伊潘立酮及其有关物质,但峰形较宽,对杂质的分离不够理想。
本发明人在研究伊潘立酮原料药的过程中确定了四个已知杂质,杂质A为6-氟-3-(4-哌啶基)-1,2-苯并噁唑盐酸盐,杂质B为4-羟基-3-甲氧基苯乙酮,杂质C为1-[4-(3-氯丙氧基)-3-甲氧苯基]乙基酮,杂质D为3-[1-(3-氯丙基)-4-哌啶基]-6-氟-1,2-苯并异噁唑,其结构式如下:
杂质A 杂质B
杂质C 杂质D
在色谱纯度分析过程中,发现采用C18色谱柱,并以乙酸铵溶液-乙腈或甲醇为流动相,较已报道的前两种方法对杂质的分离更有效。使用本法,可将伊潘立酮与其制剂中上述4种已知杂质以及更多的微量杂质进行分离测定,从而实现了对伊潘立酮原料药及其制剂的有效质量控制,保证了伊潘立酮产品的质量和疗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测定伊潘立酮及其制剂的含量和其有关物质的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方法更加快速准确完成对伊潘立酮及其制剂的含量和有关物质的分离测定,从而有效地实现伊潘立酮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
为实现本发明的的目,提供如下实施方案。
在一实施方案中,本发明的一种测定伊潘立酮或其有关物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的方法为液相色谱法,其中,分离柱为十八烷基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的色谱柱,流动相选自乙酸铵溶液-乙腈、乙酸铵溶液-甲醇和乙酸铵溶液-乙腈与甲醇的混合物,检测波长为230nm,伊潘立酮峰与相邻杂质峰的分离度等于或大于1.5。
上述本发明的方法,乙酸铵溶液与乙腈或甲醇的体积比为60∶40~40∶60,优选50∶50。
上述本发明的方法,乙酸铵溶液浓度为3~8g/L,优选5.0g/L。
上述本发明的方法,乙酸铵溶液pH值为4~7优选为6.6。
上述本发明的方法,还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在一优选实施方案中,本发明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测定伊潘立酮及其有关物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十八烷基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的色谱柱,流动相为乙酸铵溶液-乙腈。
在上述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说的流动相乙酸铵溶液-乙腈,乙酸铵溶液与乙腈的体积比为60∶40~40∶60,优选50∶50。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的乙酸铵溶液的浓度为为3~8g/L,优选5.0g/L,其pH值为4~7,优选为6.6。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的方法还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医药工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重庆医药工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153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