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兼容自对准孔的MOSFET闸极膜结构及图形制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07354.7 | 申请日: | 2010-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469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陈瑜;孙尧;罗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423 | 分类号: | H01L29/423;H01L21/285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孙大为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兼容 对准 mosfet 膜结构 图形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集成电路生产制造方法,具体涉及一种MOSFET闸极膜结构及其图形制造技术。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中器件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其中常用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OSFET)的尺寸将进一步缩小,且要求更大的工作状态下的驱动电流。为缩小器件尺寸,节约晶圆表面空间,业界常常采用所谓的“自对准通孔”(SAC)的方法;而对提高驱动电流,尤其是P型沟道的MOS管,则需要用到表面沟道(surface channel)器件。但是,当二者结合起来的时候,对于闸极膜结构将会有特殊的要求:单纯采用传统的掺杂多晶硅-氮化硅不能满足表面沟道所需要的较大驱动电流要求,采用金属硅化物-氮化硅做闸极膜则因为工艺过程中的高温工艺会引起表面氮化硅层的剥离(peeling),不能用于生产。因此,目前的技术瓶颈在于闸极的膜层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兼容自对准孔的MOSFET的闸极膜结构,它可以同时兼容自对准孔和表面沟道工艺,从而既节约了晶圆表面空间,又能提高驱动电流,提高芯片整体性能。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兼容自对准孔的MOSFET闸极膜结构;在硅衬底上自下而上依次包括以下的薄膜结构:闸极氧化硅、闸极多晶硅、闸极金属硅化物、垫层氧化硅、顶层氮化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本发明的闸极膜层结构,不同区域的闸极多晶硅分别掺杂保证了不同型的MOS管的表面沟道,金属硅化物的结构可以满足足够大的驱动电流,而垫层氧化膜则缓冲了自对准孔工艺所需要的氮化硅膜与金属硅化物之间的应力,避免了在之后的高温工艺过程氮化硅膜的剥离。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膜层结构的图形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从下而上依次形成硅半导体、闸极氧化硅、闸极多晶硅、闸极金属硅化物、垫层氧化硅、氮化硅结构;
步骤二、光刻和蚀刻定义闸极层图形结构;
步骤三、快速热氧化在多晶硅表面形成修复氧化膜保护闸极结构;
步骤四、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形成侧墙氮化硅;
步骤五、蚀刻形成侧墙,完成闸极图形。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方法中,在硅衬底上形成所需闸极层膜结构步骤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方法中,利用光刻和蚀刻形成闸极图形步骤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方法中,采用快速热氧化的方法在多晶硅表面形成修复氧化膜,用以保护闸极多晶硅步骤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方法中,用物理气相沉积的方法形成覆盖于闸极图形结构表面的侧墙氮化硅层步骤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方法中,用蚀刻的方法形侧墙氮化硅,完成最终闸极图形步骤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中标记说明:
1为顶层氮化硅(top SiN),2为垫层氧化硅(pad oxide),3为金属硅化物(MSix,通常是硅化钨),4为N型多晶硅(N+poly),5为P型多晶硅(P+poly),6为闸极氧化硅(gate oxide),7为P阱(Pwell),8为N阱(Nwell),9为修复氧化膜(protect oxide),10为侧墙氮化硅(spacer SiN)。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5所示,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型的MOSFET的闸极膜结构,在硅衬底上依次沉积以下的薄膜结构,即闸极氧化膜、闸极多晶硅、金属硅化物(通常是硅化钨)、垫层氧化硅、自对准通孔用氮化硅,这一系列膜整体构成MOSFET闸极膜层,亦即闸极层最终的图形纵向结构。
其中,闸极多晶硅层采用低压化学气相沉积,在NMOS区域(P阱衬底)为N型饱和掺杂,在PMOS区域(N阱衬底)为P型饱和掺杂,这样两种MOS都可以形成表面沟道。图5为最终形成的闸极剖面结构(包含侧墙);
金属硅化物层采用物理气相沉积,根据电阻需求其厚度可以变动,一般在500~1000A,由于方块电阻较小,可以通过较大的驱动电流;
垫层氧化硅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其厚度一般在100~300A,用以缓冲金属硅化物和氮化硅层之间的应力,避免在之后的快速热氧化过程中因为挤压应力造成氮化硅的剥离;
顶层氮化硅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其厚度在1000~2000A,和之后形成的氮化硅侧墙共同起到自对准通孔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073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图像形成装置
- 下一篇:用于织物中缺陷位置识别和标记的方法和装置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