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粉虱座壳孢黄色无纺布菌剂及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301132.X | 申请日: | 2010-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96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发明(设计)人: | 王联德;尤民生;黄建;姜荣良;林成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N63/04 | 分类号: | A01N63/04;A01N25/00;A01P7/04;C12N1/14;C12R1/645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02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粉虱座壳孢 黄色 无纺布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虫真菌的新剂型生产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分离柑桔粉虱的粉虱座壳孢(Aschersonia aleyrodis) AsG0910菌株,能高效防治桔园、茶园刺吸式口器害虫的黄色无纺布菌剂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化学杀虫剂以快速作用方式保护作物免受损失的同时也留下了日益严重的后果,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害虫抗药性迅速增加,防治成本不断抬高,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形成了越用药越泛滥,越泛滥越用药的恶性循环。因此,发展生物杀虫剂,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控制害虫是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生物制剂中,杀虫真菌制剂作用方式独特,常通过昆虫体壁接触感染致死昆虫。而细菌、病毒等昆虫病原微生物必须经昆虫口器摄入到消化道内才能感染并致死昆虫,因此对一般的咀嚼式口器害虫有效,而无法对作用于将口针插于植物韧皮部吸食汁液的蚜虫类刺吸式口器害虫。由于作用方式独特,杀虫真菌不仅对咀嚼式口器害虫有效,更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有效。开发和应用真菌生物杀虫剂受到各国的重视。目前世界上开发了蜡蚧轮枝菌、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拟青霉和粉虱座壳孢等真菌杀虫剂,注册生产了20多个产品。
粉虱座壳孢(Aschersonia aleyrodis Webber)属丝孢菌类,腔孢纲,球孢目,鲜壳孢科,座壳属,主要侵染粉虱、介壳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广泛分布于拉丁美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区。1921年,美国人Berger发明了一种利用马铃薯大量生产该菌的技术来防治柑桔粉虱(Dialeurodes citri)。然而,由于有人对它们的效果显著性产生怀疑,加上廉价广谱化学杀虫剂的广泛应用,这项研究不久便停顿下来。上世纪60年代化学农药的副作用暴露以后,座壳孢菌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又重新得到重视,特别是在东欧和亚洲。20世纪60年代初前苏联从我国和越南等地引进扁座壳孢和粉虱座壳孢等4个种,取得大面积防治柑桔粉虱的良好效果。福建应用挂枝法引进粉虱座壳孢成功防治了柑桔粉虱,10年推广面积达10万亩次。四川、浙江、台湾,还有华南、西南地区的各省相继等推广这一技术,达到明显效果。但是这种人工挂枝法费工、费时,应用上受到时间、地点、条件等因素限制。
前苏联利用分生孢子通过固体、双相发酵的方法来进行大规模试验性生产,以商品名Aseronija登记注册。荷兰和前捷克斯洛伐克用芽生孢子通过液体发酵培养进行小规模试验 生产,产品的主成分是芽生孢子,用于温室等场所的粉虱和介壳虫等害虫防治,该菌制剂产品由于效果较慢,对使用环境有一定要求(如高湿度的要求);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到化学农药的竞争压力影响,导致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我国目前有该菌与化学农药的混合剂的报道(专利200810029251.7“虱座壳孢与高效氯氰菊酯的复配杀虫剂”、专利200810029250.2“粉虱座壳孢与阿维菌素的复配杀虫剂”、专利200810027583.1“粉虱座壳孢与啶虫脒的复配杀虫剂”、专利200710031518.1“粉虱座壳孢与吡虫啉的复配杀虫剂”),但是这些化学农药在有机茶园和果园中,仍然是禁用的,况且也会杀伤天敌。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将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结合起来,无纺布菌条与黄色诱虫方法相结合。无纺布作为真菌培养基载体,能保持和满足在无纺布上生长的粉虱座壳孢孢子萌发所需的湿度;黄色能引诱害虫,增加与真菌孢子的接触机会,增强侵染,造成害虫流行病的发生,以控制害虫种群。本发明提供一种对于桔园和茶园中具趋黄习性的粉虱类刺吸式口器害虫有良好杀灭效果的粉虱座壳孢黄色无纺布菌条生产工艺方法。
本发明粉虱座壳孢黄色无纺布菌剂:所述菌剂以粉虱座壳孢为有效成分,将粉虱座壳孢菌株经过培养、发酵后后的发酵液中浸入无纺布条,并在无纺布条上培养出孢子得到粉虱座壳孢黄色无纺布菌剂。
本发明粉虱座壳孢黄色无纺布菌剂的制备方法:制备步骤包括:菌种的取得、一级斜面菌种培养、液体种子培养、液体发酵罐生产和无纺布菌条的接种培养。
本发明中所用到的菌种为粉虱座壳孢菌株AsG0910菌株,该菌株已经于2009年12月16日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其保藏号为CGMCC No.3523,分离自柑桔粉虱的粉虱座壳孢[Aschersonia aleyrodis],分类命名Aschersonia aleyrodi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农林大学,未经福建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30113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