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质结构面产状的雷达探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97942.2 | 申请日: | 2010-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125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13 |
发明(设计)人: | 陈文华;单治钢;周春宏;孟繁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华东工程安全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浙江华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S13/89 | 分类号: | G01S13/89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韩小燕 |
地址: | 31001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质 结构 产状 雷达 探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质勘探,尤其是一种地质结构面产状的雷达探测方法。适用于用于隧洞(道)地质超前预报和地质探测。
背景技术
地质结构面是面状地质体的总称,如断层、节理面、岩性界面等,产状表示岩体结构面的空间几何状态,包括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要素。
雷达探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隧道(洞)地质超前预报或地质探测,主要用于预报或探测地质结构面和目标地质体(具有一定规模的探测对象,如岩溶、矿床)。根据电磁波镜面反射原理,一般探地雷达预报或探测的非陡立结构面(缓倾角的结构面)的产状为视倾角(假倾角),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参考面上的投影线的夹角,叫视倾角。真倾角与视倾角之间的关系,可由下列公式表示和换算:tanβ=tanαcosω。其中β为视倾角,α为真倾角,ω为剖面方向(即视倾向)与倾向之夹角。视走向和视倾角的大小与雷达测线(按一定比例尺,用雷达天线沿一条直线逐点观测,由测点组成的观测线)和结构面空间位置有关,并不反映结构面的真实产状。根据视走向或视倾角确定的结构面空间位置将与结构面真实产状具有较大的差异,会导致错误的预报或探测结果,或产生较大的探测误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地质结构面产状的雷达探测方法,旨在提高探地雷达地质超前预报或地质雷达探测的准确性和精度,避免因使用视走向或视倾角而出现较大的偏差。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地质结构面产状的雷达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如下步骤进行:
1)针对探测目标结构面布置至少两条雷达测线,A测线和B测线,测线应具有一定的长度,各测线应有一定的间隔距离或不同方向;
2)分别沿A测线和B测线进行雷达测试,获得雷达探测A、B两测线的原始记录;
3)用备份数据文件进行频谱、滤波和增益恢复的分析处理,选择合适的该地层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进行时深转换形成雷达图像;
4)用雷达图像处理软件切除图像边缘,设置纵横1∶1比例,按测线位置与相同比例在CAD图中建立雷达图像;
5)综合分析雷达图像与地层及地质情况,识别同一地质结构面的各雷达反射波同相轴;
6)读取各测点桩号及对同一结构面的探测深度;
7)根据A测线和B测线方位、间距及各桩号测点所探测的反射界面深度,求解结构面的方程;
8)根据结构面的真实产状确定结构面的空间位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根据电磁波镜面反射原理,结合空间几何原理及数值拟合求解理论,通过对不同部位多条雷达测线的探测,利用编制软件对获取的各测线的雷达反射波同相轴进行运算,进而求解结构面的真实产状,确定结构面的空间位置,有效地提高了探地雷达地质超前预报或地质雷达探测的准确性和精度,避免了因使用视走向或视倾角而出现的较大偏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探地雷达法布置雷达测线及出现雷达反射波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A、B测线雷达反射波记录及同相轴。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A、B测线雷达反射波图象及同相轴。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A测线雷达反射界面深度剖面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B测线雷达反射界面深度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利用A、B测线计算的结构面方程及产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设计思路是:在不同位置或高程布置雷达测线,施测后提取各测线所反映的同一结构面的雷达反射波同相轴,根据测线的空间位置及与雷达反射波同相轴的相对距离,以空间几何原理及数值拟合求解结构面的真实产状,进而确定结构面的空间位置。
工作原理如下:
不同位置或高程的雷达测线的雷达反射波同相轴,即雷达记录上各道反射波相位相同的极值(俗称波峰或波谷)的连线,反映结构面的不同部位,根据空间几何原理,结构面的方程可写为:
ax+by+cz+d=0
式中,a、b、c、d为结构面空间常数,x、y、z是空间坐标变量。
由数值拟合求解理论,采用最小二乘法求解f(a,b,c,d)函数的最小值。当函数f(a,b,c,d)最小值时对应的a、b、c、d值就是需要求解的结构面常参数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华东工程安全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浙江华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华东工程安全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浙江华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9794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