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铁路轨道车用液力变速器缓冲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94736.6 | 申请日: | 2010-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681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9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东;罗静;舒瑞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凯星液力传动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41/04 | 分类号: | F16H41/04;F16H41/24;F16H61/64;F16K5/06;F16K3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63003 贵州省遵义***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铁路 轨道 车用液力 变速器 缓冲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传动领域,属于一种铁路轨道车用液力变速器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液力变速器一般由液力变矩器和机械行星齿轮变速箱所构成,它已成为现代车辆中的主要传动装置,广泛应用于汽车、拖拉机、装载机、铲运车、挖掘机、坦克、自行火炮、装甲运输车、铁路轨道车、石油钻探机械以及矿山机械等领域。液力变速器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性能,能满足车辆牵引工况和运输工况的要求,使车辆自动调节运行状态;液力变速器的换档操纵比机械变速器简单、省力,提高了安全性和舒适性,减轻了驾驶员的劳动强度;液力元件不仅可以吸收和减少振动、冲击,提高车辆乘坐的舒适性,还能对发动机曲轴的扭转振动起到阻尼作用,降低来自车辆行走系统或传动系统中的动负载,提高车辆传动系统的使用寿命。但是一直以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液力变速器起步换档时产生的瞬间输出扭矩较大,导致装有液力变速器的车辆(特别是铁路轨道车)启动瞬间的加速度有较大的阶跃变化,从而造成了车辆起步换档冲击比较大,这会严重影响工作机的工作性能、使用寿命以及乘坐的舒适度,容易造成车辆所载物品的损坏。为了克服装有液力变速器的铁路轨道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这一缺陷,目前铁路轨道车用液力变速器起步缓冲是通过变速器内各档位缓冲阀适当延长各档离合器或制动器的接合时间来减少冲击,但变速器内离合器或制动器的接合时间不能过长(离合器或制动器的接合时间一般在0.5秒内),否则离合器或制动器的摩擦片会严重磨损,从而大大降低液力变速器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克服装有液力变速器的铁路轨道车起步换档冲击大这一缺陷,提高液力变速器的使用寿命,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操作方便的铁路轨道车用液力变速器缓冲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不改变传统单级两相三元件液力变矩器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两个控制变矩器充放油的控制元件。通过这两个控制元件相互配合工作来对变矩器充放油进行控制,实现液力变矩器工作状态的变化,进而控制了液力变矩器的输出力矩,使装有液力变速器的铁路轨道车在起步换档时实现缓冲,把起步换档冲击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附图说明
图1一种铁路轨道车用液力变速器缓冲装置的结构简图
图2变矩器放油球阀的结构简图
图3安装本发明前后从空档换入前进一档时液力变矩器输出力矩状态比较图
图中:1.变矩器放油球阀,2.变矩器供油控制阀,3.阀座,4.调节垫片,5.弹簧,6.密封圈,7.钢球
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铁路轨道车用液力变速器缓冲装置由变矩器放油球阀(1)和变矩器供油控制阀(2)两部分构成,它们是用于控制液力变矩器充放油的两个控制元件,其结构如图1、图2中所示,发动机与泵轮相连接,变矩器放油球阀(1)被安置在变矩器泵轮最大外圆上被加工出的放油孔处,它是一个离心单向阀,由阀座(3)、调节垫片(4)、弹簧(5)、密封圈(6)、钢球(7)所组成,它的打开及关闭由对应的发动机转速所控制;变矩器供油控制阀(2)被安置在变矩器供油路上,它是一个标准的常开电磁开关阀,通过连接线与液力变速器的换档器相连接,通电后即自动关闭。液力变速器的换档器档位信号控制了变矩器供油控制阀(2)的通电及断电,进而控制了变矩器供油控制阀(2)关闭及打开的状态。当液力变速器处于空档时,变矩器供油控制阀(2)受换档器空档信号控制通电后自动关闭;当液力变速器处于其它档位时,则变矩器供油控制阀(2)受换档器非空档信号控制断电后处于打开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凯星液力传动机械有限公司,未经贵州凯星液力传动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947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提纯他唑吧坦的工艺
- 下一篇:C环氢化青藤碱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