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氧化锌的制备方法和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285446.5 | 申请日: | 2010-09-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552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26 |
| 发明(设计)人: | 刘有智;焦纬洲;祁贵生;袁志国;申红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北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1G9/02 | 分类号: | C01G9/02 |
| 代理公司: | 山西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 14100 | 代理人: | 任林芳 |
| 地址: | 030051***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氧化锌 制备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氧化锌制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纳米氧化锌的制备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纳米氧化锌是一种新型高功能精细无机产品,由于颗粒尺寸的细微化,比表面积急剧增加,使得纳米氧化锌产生了其本体块状物料不具备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因而,纳米氧化锌在磁、光、电、敏感等方面具有一般氧化锌产品无法比拟的特殊性能和新用途。利用纳米氧化锌的紫外屏蔽能力,可制成紫外线过滤器、化妆品防晒霜;利用氧化锌的电阻变化,可制成报警器、吸湿离子、传导温度计;利用氧化锌半导体光敏理论,纳米氧化锌可作为高效光催化剂,用于降解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净化环境。由于纳米氧化锌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地用于各个领域,受到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纳米氧化锌的制备方法很多,但国内目前尚没有成熟、比较先进的工业化制备技术,目前大多都处于实验研究阶段,一般可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多为采用特殊的粉碎技术,将普通级粉体粉碎成细小的微粒,其缺点是能耗大,工业化困难;化学法是在控制一定的条件下,使得原子或分子成核,生成或凝聚成具有一定尺寸和形状的粒子。化学法是我国目前纳米材料研究的主要方法,又可以分为气相法,液相法,固相法三种。从工业化的角度制备纳米氧化锌仍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1)粒度分布不均;(2)产品重复性较差;(3)工程化困难等。目前的研究现状是:(1)气相法在我国目前尚处于小试阶段,在达到工业化生产之前,还需要解决一系列工程和设备材质问题,技术难度较大;(2)固相化学反应法具有一些优越性,不需溶剂、转化率高、工艺流程简单、能耗较低等特点,但是工程化困难;(3)液相法是常用的制备纳米氧化锌的方法,由于液相反应的可控制性,很容易通过改善适当的条件来控制反应的进行,从而得到一定大小、形貌的产品,具有可靠性和重复性,易于工业化,因此液相法是国内目前纳米氧化锌制备的主要方法,也是最具有工业化前景的方法。
氨法纳米氧化锌制备是典型的液相均匀沉淀法。氨法工艺过程为用碳铵-氨水浸取锌矿石,使得锌转移到液相中,再进行蒸氨沉锌,干燥煅烧等后续工艺最终得到纳米产品。氨法工艺具有处理原料广,浸出液很容易净化,不腐蚀设备,经济指标好,氨水和二氧化碳可以循环利用,无二次污染,是目前研究较多也比较有前途的工艺方法。以下对氨法纳米氧化锌制备工艺过程进行一个系统的描述。
氨法工艺包括氨浸、除杂净化、蒸氨沉锌、干燥煅烧等几个步骤,其工艺原理及流程如图1所示。其中蒸氨结晶过程是制备纳米产品的一个关键步骤,蒸氨过程既改变了溶液的pH,又破坏了锌氨络合物,NH3等气体热分解蒸发出来,构晶粒子均匀结晶沉淀出来,从而制得了前驱体沉淀。
生产上主要用热蒸汽加热锌氨溶液而实现沉锌,蒸氨法锌沉淀率高,工艺简单可控,NH3可回收利用,是目前研究和应用的主要方法。蒸氨沉锌法过程是,用蒸汽直接加热锌氨络合物使溶液中的锌氨络合物热分解,使氨解析出来,析出碱式碳酸锌沉淀,NH3和CO2回收后循环利用。
3[Zn(NH3)4]2++3CO32-+3H2O→ZnCO3·2Zn(OH)2·H2O↓+12NH3↑+2CO2↑(1)
蒸氨沉锌过程是产生纳米氧化锌前驱物的关键步骤,此过程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目前此工艺过程存在的问题为:(1)将溶液络合物内的NH3蒸出,能耗较大;(2)蒸氨过程是一个由液相到固相的相变过程,建立一个连续生成流程是工艺关键;(3)现有技术中在小处理量的条件下采用锅炉蒸氨,此种方法效率低,能耗量大,不能连续生产,产品质量不稳定,致使生产的氧化锌粒径不均匀,严重影响其品质,且难以形成工业化生产。因此,需要研究开发一种既能在低能耗下具有较高的脱氨沉锌率,又能制备出较高产品质量的连续化工艺,其要解决的关键点在于①以最低能耗提高氨气的蒸发率,相应提高了沉锌率;②制备颗粒均匀细小的前驱体;③解决相变过程中沉淀疏通问题;④产品质量稳定,粒径均匀,且实现连续化生产。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北大学,未经中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8544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备多点触控功能的触控输入装置及其方法
- 下一篇:解码处理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