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盐酸右哌甲酯双释放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283316.8 | 申请日: | 2010-09-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339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05 |
| 发明(设计)人: | 孙卫东;李学明;伍衢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卫东 |
| 主分类号: | A61K9/52 | 分类号: | A61K9/52;A61K9/58;A61K9/62;A61K31/4458;A61P25/28;A61P25/1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科联合专利事务所 11130 | 代理人: | 王为 |
| 地址: | 450001 河南省郑州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盐酸 右哌甲酯双 释放 制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药领域关于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以盐酸右哌甲酯双释放胶囊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背景
盐酸右哌甲酯为是盐酸哌甲酯外消旋的d-苏式对映体,是一个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化学名是(R,R)-(+)-α-苯基-2-哌啶乙酸甲酯盐酸盐。它是分子式为:C14H19NO2·HCl。分子量为269.77,结构式为:
盐酸哌甲酯为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一线药物,属于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药物,其有效率达78-80%。ADHD是最常见的儿童时期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该症的主要症状为:注意障碍、行为冲动、容易分心以及活动过度,常伴有学习困难和品行障碍。调查发现国内儿童群体中患病率在1.5-10%,由于该病长期得不到足够重视而实际病发率更高。
但在临床用药中发现盐酸哌甲酯副作用明显,常有如下症状:包括头疼、腹痛、失眠、食欲不振。哌甲酯普通制剂由于半衰期短每日需服药两至三次,患者容易出现漏服药物,顺应性差,而且在超出治疗剂量的情况下可能导致药物成瘾性和依赖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以盐酸右哌甲酯为主药的双释放胶囊制剂的制备方法,的目的是减少盐酸哌甲酯的毒副作用,以便用于患者的长期治疗。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克服普通制剂每日两次服药所带来的第二次血药浓度峰值偏高引起的中枢神经副反应,同时提高用药顺应性,减少患者因漏服药物导致的疗效不佳的可能性。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盐酸右哌甲酯双释放胶囊,所述制剂具有两次释放药物的性能,包括速释微丸部分和迟释微丸部分,该胶囊由盐酸右哌甲酯、填充剂、崩解剂、粘合剂、隔离衣材料、包衣材料、增塑剂、致孔剂制备而成。
其中,
(a)速释微丸和迟释微丸的丸芯相同,由盐酸右哌甲酯和填充剂包括蔗糖、乳糖、微晶纤维素、海藻多糖、壳聚糖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的混合物,再加入粘合剂和崩解剂后通过挤出滚圆法制备成载药微丸,所得微丸的直径可控制在0.3-1.5mm,优选1.0±0.1mm范围的微丸作为制备速释或迟释微丸的丸芯。
(b)速释微丸,由载药微丸选用一种或者几种隔离包衣材料在一定工艺条件下进行制备,隔离包衣材料选自:欧巴代I、欧巴代II、欧巴代AMB、欧巴代MP、羟丙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几种。使制得的微丸的表面光滑圆整,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流动性。
(c)迟释微丸,由速释微丸进行迟释材料的包衣,包衣材料包括乙基纤维素、羟丙甲基纤维素、聚丙烯酸树酯、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羟丙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醋酸纤维素酞酸酯、醋酸乙烯酞酸酯、羟丙甲基纤维素酞酸酯中的一种或者几种,同时还需加入致孔剂和增塑剂提高肠溶衣的稳定性。
因此,本发明的盐酸右哌甲酯双释放胶囊其中的速释微丸部分,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如下:
其速释微丸组分为:
盐酸右哌甲酯 2-30%
填充剂 5-95%
崩解剂 0-10%
粘合剂 0.5-15%
隔离衣材料 0-10%
其中的迟释微丸部分,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如下:
盐酸右哌甲酯 2-25%
粘合剂 0.3-10%
填充剂 50-88%
崩解剂 0-9%
隔离衣材料 0-9%
包衣材料 30-68%
增塑剂 1-8%
致孔剂 1-8%
其中所述速释微丸部分为骨架型微丸,主要药物为盐酸右哌甲酯。
填充剂可选用乳糖、微晶纤维素、淀粉、糊精中的一种或者几种,优选微晶纤维素。
粘合剂可选用水、无水乙醇、水和乙醇混合溶液、羟丙甲基纤维素溶液、羟丙基纤维素溶液中的一种或者几种。
崩解剂可选用羧甲基淀粉纳、交联聚维酮、羧甲基纤维素钠、淀粉浆中的一种或者几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卫东,未经孙卫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8331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