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紫茸制种、栽培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69534.6 | 申请日: | 2010-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792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发明(设计)人: | 唐友详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友详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22700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种 栽培 方法 | ||
1.一种紫茸制种、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紫茸由野生蘑菇培育而成;紫茸子实体单生,菌盖直径2-5厘米,菌肉薄,菌柄直径1-2厘米,肉质内实,初菇似棒状,菌盖成半球状;菇体颜色因外界条件变化而不同,通常适宜条件下成鲜艳的紫红色,菌柄、菌褶颜色一致,菌盖、菌肉颜色略浅,当气温高,光线强,湿度小时菇体呈白紫色,反之成紫蓝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紫茸制种、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紫茸的生物学特性为:
(1)营养:紫茸在所有富含纤维素的农作物秸杆上都能生长,对氮源的要求较高,在栽培时需加入牛、猪、鸡、羊等动物的粪肥及适量的麸皮、玉米粉、豆粕为氮源,同时补充微量的磷酸二氢钾、碳酸钙等无机盐;
(2)温度:紫茸属中温偏高温型菌类,菌丝生长温度8-32℃,最适温度23-28℃,15℃以下生长缓慢,35℃以上生命力减弱;子实体发育温度10-30℃,最适温度20-25℃,温度低于10℃高于30℃时不发生菇蕾,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温度变化太大,子实体停止生长,甚至死亡;
(3)湿度:紫茸属喜湿性菌类,抗旱能力弱,培养料含水量为65%-70%,空气相对湿度菌丝阶段为65%-75%,子实体生长阶段为85%-95%,出菇时,湿度愈大菇的颜色愈深;
(4)光照:菌丝阶段不需要光照,培养室应遮光保持黑暗,出菇时需散射光,光线太强太弱对子实体颜色有影响,出菇时光线为70%遮阴30%透光为好;
(5)空气:菌丝阶段对氧气需求不大,但不能在密闭的环境下培养,随着菌丝的生长需氧量不断增加,出菇期应保持空气新鲜,有助菇体强壮;CO2浓度过高会刺激菇柄生长;
(6)酸碱度:菌丝在PH5-8的培养料中都能生长,PH值高于8低于5时菌丝生长缓慢,菇蕾形成量少,最适PH6-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紫茸制种、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紫茸的制种方法是由制作母种、制作原种、制作栽培种三个步骤完成的,制种过程依次是:
(1)制作母种:母种培养基用PDA综合培养基,即马铃薯200克、蔗糖20克、硫酸镁1.5克、磷酸二氢钾1.5克、琼脂20克、水1000mL、PH6-7;按常规法制备。接种后置23-25℃的恒温中培养,菌丝长满斜面后培养5天转接原种;
(2)制作原种:原种培养基即用小麦或稻谷为培养基,小麦或稻谷98%、碳酸钙2%、按常规法制备,接种后置22-28℃温度中培养,菌丝40天左右长满瓶;
(3)制作栽培种:方法与制原种相同,即用小麦或稻谷为培养基,小麦或稻谷98%、碳酸钙2%、按常规法制备,接种后置22-28℃温度中培养,菌丝40天左右长满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紫茸制种、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紫茸的栽培方法是由栽培场地、栽培配方、原料处理、播种、覆土、出菇管理、采收、病虫防治等八个步骤完成的,栽培过程依次是:
(1)栽培场地:菇棚选择水源方便、无病虫污染、土质肥沃、疏松透气的田地、旱地、空地;菇棚保温、保湿,有草帘、遮阴网遮阴好;室外菇棚采用阳洼栽培,阳洼深10厘米,宽60-100厘米,长以菇棚长度为限,洼床在进料前挖好,做好灭虫、消毒处理备用;
(2)栽培配方:选用无机合成配方为:稻草或秸杆77%,米糠或麸皮10%,菜饼5%,玉米粉3%,碳酸钙1.5%,石灰2%,过磷酸钙1%,复合肥0.5%;选用有机粪肥配方为:稻草或秸杆42%,动物粪肥30%,谷壳25%,碳酸钙1.5%,石灰1.5%;
(3)原料处理:将配方所需材料称好,秸杆、谷壳先预湿24小时再加入辅料,拌匀后建堆发酵10天,中间翻堆2-3次,翻堆时检查调节料的含水量保持60-65%,PH7-7.5,发酵后进行二次发酵处理;
(4)播种:采用春季、秋季播种,春季在3月中旬前播完种,增温发菌,确保在4-6月出菇;秋季在8月30日前播完种,出菇期在9-11月;播种方法,将经过二次发酵的培养料降温30℃以下时,原地发菌出菇的直接铺料上床,采用层播法,料总厚为18厘米左右,每平方米用种量为1.5-2瓶,当铺厚在8厘米时,均匀撒播一层菌种,占用种量的三分之一,再铺一层料,表面再播菌种,盖膜保湿发菌;异地发菌出菇的采用菌袋或菌砖培养法,将制好的菌袋或菌砖放培养室保持22℃-28℃遮光培养,一般20天左右待菌丝长满后脱袋脱膜,排放出菇场地,覆土出菇;春季菌袋、菌砖可多层叠放,秋季应单层排放以防高温烧菌;
(5)覆土:将覆土材料打碎,进行灭虫、消毒处理,调节含水量60%左右,覆土厚度3-5厘米以保湿养菌;
(6)出菇管理:当菌丝吃透土层,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时,连续喷水2-3天,每天1-2次;7天后进行出菇管理,重点是控温保湿,出菇期棚内相对湿度为90-95%,光线为70%遮阴30%透光,切忌向幼菇直接喷水;
(7)采收:当菌菇长至边沿将要平展时,要及时采收,采收过迟品质下降不耐贮运,紫茸采后保鲜贮存期在10天左右;整床菇采收完毕,停水养菌5-7天后,再进行下一潮菇的出菇管理与采收;
(8)病虫防治:栽培场地选择远离病虫容易感染区,并进行严格的灭虫消毒处理,安装防虫装置,如纱窗、灭虫板、灭虫灯等,坚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友详,未经唐友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69534.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蒸汽清洁设备
- 下一篇:漂浮平面触摸检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