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球形节杆菌进行强心苷苷元类化合物C16,17位脱氢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67623.7 | 申请日: | 2010-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712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发明(设计)人: | 王敏;孙华;刘增兵;付玉婉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P33/02 | 分类号: | C12P33/02;C12P33/20;C12R1/06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09 | 代理人: | 王来佳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球形 杆菌 进行 强心 苷苷元类 化合物 c16 17 脱氢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制药及医药工程领域,是一种利用球形节杆菌(ArthrobacterGlobiformis)ATCC31250生物转化进行强心苷苷元类化合物C16,17位脱氢的方法。
背景技术
强心苷苷元类化合物的结构比较复杂,含有多个手性中心,用化学方法进行结构修饰选择性差,易发生氧化、环化和聚合等副反应,一些特殊位点的结构改造难以进行,获得结构多样的新化合物的难度大。球形节杆菌ATCC31250是常用于甾体类药物中间体C1,2脱氢反应的菌株,而球形节杆菌ATCC31250对转化底物甾体类药物中间体在C16,17脱氢的反应还从未发现有相关研究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目的产物的产量高、副产物少、反应条件温和的利用球形节杆菌生物转化进行甾体类化合物C16,17位脱氢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利用球形节杆菌进行强心苷苷元类化合物C16,17位脱氢的方法,步骤是:
(1)种子与发酵培养:取球形节杆菌ATCC31250菌种接种于一级种子培养基中,140-180r/min、30-34℃、培养20-30h,得到种子培养液,以5%-10%接种量转接于新鲜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二级发酵培养,得到菌体发酵液;
(2)转化:在菌体发酵液中加入强心苷苷元类化合物,30-35℃,150-200r/min转化70-80h后终止反应;
(3)产物的提取与精制:步骤(2)转化反应结束后,抽滤,分离菌丝体和发酵液,分别用有机溶剂萃取菌丝体和发酵液数次,合并萃取液,干燥,减压浓缩,浓缩后采用硅胶色谱柱分离得到强心苷苷元类化合物C16,17位脱氢产物;
所述的球形节杆由美国典型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存,编号为:ATCC 31250。
而且,所述一级种子培养基和二级发酵培养采用的培养基组成(g/L):葡萄糖5-20,玉米浆5-15,蛋白胨2-8,磷酸二氢钾2-5,pH7.0-7.4。
而且,所述强心苷苷元类化合物投入的终浓度为:0.1-1g/L。
而且,所述强心苷苷元类化合物为异羟基洋地黄毒苷元、3-氧代异羟基洋地黄毒苷元或1,2-烯-3-氧代异羟基洋地黄毒苷元之一。
而且,所述强心苷苷元类化合物结构式如下:
其中:
R1为氧代;H;α或β构型的OH;乙酰基;
R2为氧代;H;α或β构型的OH;乙酰基;
R3为α或β构型的H;OH;CH3;乙酰基;醛基;
R4为α或β构型的H;OH;CH3;乙酰基;醛基;
R5为α或β构型的H;OH;CH3;乙酰基;醛基;
C1C2为CH2-CH2;CH=CH。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本发明是一种用球形节杆菌ATCC31250对底物强心苷苷元类药物中间体进行生物转化的方法,本方法可在特定的分子部位进行特定的反应,具有目的产物的产量高、副产物少、反应条件温和、无毒、无污染、能耗低等优点。
2、本发明采用工业微生物球形节杆菌ATCC31250对强心苷苷元类化合物进行转化,找到了球形节杆菌ATCC31250的新的作用位点,即C16,17位,得到新型转化反应或新颖的强心苷苷元类化合物。
附图说明
图1-1为本发明异羟基洋地黄毒苷元高分辨质谱;
图1-2为本发明异羟基洋地黄毒苷元的1H-NMR图谱;
图1-3为本发明异羟基洋地黄毒苷元的13C-NMR图谱;
图2-1为本发明3-氧代-16(17)-烯异羟基洋地黄毒苷元高分辨质谱;
图2-2为本发明3-氧代-16(17)-烯异羟基洋地黄毒苷元1H-NMR谱;
图2-3为本发明3-氧代-16(17)-烯异羟基洋地黄毒苷元13C-NMR谱;
图3-1为本发明3-氧代异羟基洋地黄毒苷元高分辨质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科技大学,未经天津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676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热气能串并联集中供热系统
- 下一篇:发动机油底加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