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走搬运车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66306.3 | 申请日: | 2010-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853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发明(设计)人: | 洪詠善;陈庆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洪詠善 |
主分类号: | G05D1/08 | 分类号: | G05D1/08;G05D1/0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周长兴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搬运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搬运设施有关,更详细地说是指一种自走搬运车。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为已知于工作场合中用以搬运货物的搬运车100,是利用人力推拉的方式进行搬运车100的移动,然而,利用人力推拉的方式不仅费力,长期下来亦会造成使用者肌肉酸痛,更有造成职业伤害的可能。
为改善上述缺点,请参阅图2,有业者发明有一种自走搬运车200,是于车体210上设有一动力源212以驱转车体210下方的轮子214,并利用一操控装置216控制该动力源212的动力输出,由此便可不必利用人力进行推拉,即可驱使车体210移动,以使得搬运作业更加省力及安全。
然而,因该自走搬运车200是利用该动力源212同时驱转车体210下方后端的两个轮子214,此将造成该自走搬运车200转弯时的回转半径过大。换言之,当该自走搬运车200周围可活动的空间较小,或于行驶路径遇到阻碍物时,将使得该自走搬运车200无法进行转向。且当动力源212改为驱转车体下方前端的两个轮子218时,亦会有上述的缺点产生。另外,该自走搬运车200受驱转的轮子214皆固定于同一位准上。即,当该自走搬运车200经过有凹洞的路面时,将使得于凹洞处的轮子214产生空转而导致自走搬运车200的行驶路径产生偏移的情形发生。或是经过有凸起物的路面时,则会造成车体210产生大幅度倾斜,更甚者有翻覆的危险。因此,上述该自走搬运车200仍有未完善而有待改进之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走搬运车,以改进公知技术中存在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自走搬运车,包含有:
一车体,依行进方向依序区分为一前段、一中段以及一后段,且具有一用以乘载物品的承载部;
至少二个辅助轮,分别设于该车体上;
二个动力轮;
二个连结机构,分别连结该二动力轮与该车体,使该二动力轮位于该车体的中段处,且使该各动力轮可依一预定路径进行靠近或远离该车体的往复运动;
二个马达,分别设于该车体上,以分别驱转该二动力轮;
一控制装置,以各别控制该二马达的转速及转向。
所述的自走搬运车,其中该二连结机构分别包含有一支架以及一枢轴,其中该支架一端与该车体枢接,且另外一端设有该枢轴;该二动力轮分别设于该枢轴上。
所述的自走搬运车,其中包含二个避震装置,分别连结该车体与该二连结机构,且使该二动力轮进行往复运动时所产生的震动减轻。
所述的自走搬运车,其中该二避震装置分别包含有上套筒、一支柱、一下套筒以及一弹簧;该上套筒与该车体连接;该支柱一端与该上套筒连接,另外一端与该下套筒连接;该下套筒与该连结机构的一承轴连接;该弹簧设置于该支柱外围,且其两端分别贴抵该上套筒与该下套筒。
所述的自走搬运车,其中该至少二个辅助轮包含有二个前辅助轮以及二个后辅助轮,该二前辅助轮设于该车体的前段,该二后辅助轮设于该车体的后段。
所述的自走搬运车,其中该车体包含一升降装置,以改变该乘载部的高度。
综合以上所述可得知,本发明的自走搬运车不仅可以达到对应各路面进行实时调整,以避免车体翻覆的情形发生,更可利用车体于进行原地转向及回转,达到使该自走搬运车的操控及应用上更加灵活与便利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公知搬运车的立体图。
图2为公知自走搬运车的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为上述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立体图。
图5揭示上述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车体可进行收折。
图6揭示车体前后亦可仅各别使用一个辅助轮即可。
图7为图6所述车体的仰视图。
图8为上述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连结机构立体图。
图9揭示动力轮遇到凸起物时,将往车体靠近。
图10揭示动力轮遇到凹洞时,将相对车体远离。
图11为上述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避震装置结构图。
图12揭示本发明的自走搬运车可进行原地回转。
图13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附图中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洪詠善,未经洪詠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663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