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差速器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264710.7 | 申请日: | 2010-08-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001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1 |
| 发明(设计)人: | 魏家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魏家斌 |
| 主分类号: | F16H48/08 | 分类号: | F16H48/08 |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韩洋;吴彦峰 |
| 地址: | 621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差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机械传动差速机构,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机械单向传动实现自锁的差速器。
背景技术
差速器主要用于汽车的传动系统中,当左右驱动轮存在转速差时,差速器分配给慢转驱动轮的转矩大于快转驱动轮的转矩。通常的差速器分为齿轮差速器和限滑差速器(Limited Slip Differential,简称LSD)。
齿轮差速器可以满足汽车在良好路面上正常行驶时的转矩分配特性。但当汽车在坏路上行驶时,却严重影响通过能力,例如当汽车的一个驱动轮陷入泥泞路面时,虽然另一驱动轮在良好路面上,但因齿轮差速器平均分配转矩的特点,使这一驱动轮也只能分到与滑转驱动轮等量的转矩,以致驱动力不足以克服行驶阻力,汽车不能前进。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某些越野汽车及高级轿车上装置防滑差速器,防滑差速器可以使得当一侧驱动轮在坏路上滑转时,能使大部分甚至全部转矩传给在良好路面上的驱动轮,以充分利用这一驱动轮的附着力来产生足够的驱动力,使汽车顺利起步或继续行驶。
现有的防限滑差速器的结构如美国专利US2859641中有所描述,如图1所示,该差速器包括一个可以由源动力驱动的箱体,一对动力输出齿轮可旋转的安装于壳体内,并设置的将动力传递至不同的点,一对直径小于或等于动力输出齿轮的传送齿轮安装于壳体内,并设计与动力输出齿轮作用,平衡齿轮与各传送齿轮和相互直径啮合,动力输出齿是蜗杆,动力传送齿是蜗轮。这种差速器中齿轮在制造和组装时会产生轻微的位置变动,而这回导致齿轮组合在啮合时的轻微失调,这种轻微失调可能会危及这个负载侧齿轮最佳平衡,并可能导致足以负荷不平衡产生不良的磨损和/或噪音问题。
对上述技术的改进的差速器如美国专利US5112284A中所描述,一种差速器组件,包括差速器齿轮箱,差速器齿轮箱中有一装置用于安装一对半轴,每个半轴上分别安装有一侧齿轮并随之同轴旋转,该齿轮箱内还具有一个至少支撑一对齿轮组的装置,使得一个齿轮组单独的啮合作用于一个相应的边齿轮,并且这对齿轮组相互啮合用于联接所述的边齿轮和他们对应的半轴形成相互作用的关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用于所述齿轮组中每边的支持一个齿轮组合的支持装置还包括圆柱状的安装装置,该装置允许齿轮组关于与之啮合的侧齿轮在平行于侧齿轮轴的轴向上关于安装装置进行位置调整。
上述差速器利用蜗杆和蜗轮传动,属于摩擦传动,在传动过程中蜗轮和蜗杆间的磨损较大,使用寿命较短,而且在装配过程中对蜗轮、蜗杆布置方式,生产工艺均有较高的要求;并且上述专利中的蜗杆直接连接在半轴上,在蜗杆周围布置有多个蜗轮,导致蜗轮和蜗杆的制造工艺要求非常高和装配难度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制造成本低、互锁效果好的差速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差速器,包括内部具有蜗轮、蜗杆传动的限滑差速器,蜗轮、蜗杆安装在由驱动部件驱动转动的支架上,该限滑差速器的两侧具有输出半轴,其特征在于:该差速器还包括一个具有两个太阳齿轮和与之啮合的行星齿轮的行星齿轮差速器,其中行星齿轮轴安装在支架上,两个太阳齿轮分别与限滑差速器两侧的输出半轴联动,太阳齿轮上固定有差速器的输出半轴。
本发明的附加技术方案如下:
优选地,所述的行星齿轮差速器包括4个锥齿轮,这4个锥齿轮布置为矩形,并且每个锥齿轮和相邻的锥齿轮啮合,其中一对锥齿轮是行星齿轮,行星齿轮的轴分别沿与限滑差速器的输出半轴相垂直的方向固定在限滑差速器的支架上,且驱动部件通过该行星齿轮的轴驱动支架转动;另一对锥齿轮为太阳齿轮,太阳齿轮通过传动部件分别与限滑差速器的两侧输出半轴联动,在该对太阳齿轮的外侧分别固定有差速器的动力输出半轴。
优选地,所述的限滑差速器两侧的输出半轴是N对,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优选地,N为大于等2的整数,并且限滑差速器两侧的输出半轴均匀分布在以动力输出半轴为圆心的圆周上。
优选地,所述的传动部件包括设置在太阳齿轮内侧的内齿圈,和安装在限滑差速器两侧输出半轴上与太阳齿轮内齿圈啮合的齿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魏家斌,未经魏家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647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GPU系统中基于动态任务迁移技术的降功耗方法
- 下一篇:灯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