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对开式手自一体防自锁缓降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61656.0 | 申请日: | 2010-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541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26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舟;高艺;房梁;李先鹏;陈露;訾惠宇;郑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2B1/10 | 分类号: | A62B1/10 |
代理公司: | 长春科宇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001 | 代理人: | 曲博 |
地址: | 130022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对开 一体 锁缓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开式手自一体防自锁缓降装置,能够实现高层建筑多楼层多人同时逃生,属于救生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然而,当高层建筑出现火灾、煤气泄漏等意外险情,或者遇到地震时,高层建筑里的人们如何及时、顺利逃生成为一个技术问题。申请号为200520030827.3的一件中国专利公开了一项名称为“分离式高楼逃生器”的技术方案。该方案由悬吊部分和下滑部分组成,平时分离,使用时下滑部分与悬吊部分配合实现高楼逃生。悬吊部分的核心部件是一条钢索。下滑部分具有对开合页结构,内置手动控速机构和自动控速机构。钢索自楼顶悬垂至地面,某一逃生者自某一楼层将下滑部分对开合页结构打开,夹持钢索后扣合,逃生者随下滑部分沿钢索下滑,在体重的作用下,自动控速机构使下滑部分与钢索之间产生摩擦力,获得接近匀速下滑的效果,同时,逃生者还能够借助手动控速机构,调整下滑部分与钢索之间的摩擦力,与自动控速机构配合,获得需要的下滑速度。所述已知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是,该方案并未公开能够适用于不同体重的逃生者、精确产生所需摩擦力的具体自动控速机构,如其中的固定斜块、滑动斜块的斜角角度,会出现下滑过快或者锁死的现象,虽然能够通过手动控速机构调整摩擦力的大小,但是,这也仅适用于下滑过快的情况,并且需要逃生者具有使用经验或者通过临场镇定地摸索来掌握,这一要求显然脱离实际,况且,对于锁死情况,手动控速机构没有任何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分离、对开、手自一体缓降装置,并且能够防自锁,为此,我们发明了一种对开式手自一体防自锁缓降装置。
本发明之缓降装置由对开合页壳体及两套相同的控速机构构成;对开合页壳体由两个页壳经合页轴连接构成;所述控速机构包括自驱使、离心、引导、反馈、制动、手驱使各部分,离心部分与自驱使部分同轴,离心部分还与引导部分相抵,引导部分、反馈部分、制动部分依次相连,手驱使部分直接与制动部分相连;一套控速机构的制动部分与另一套控速机构的自驱使部分滑动配合,一套控速机构的自驱使、离心部分与另一套控速机构的引导、反馈、制动、手驱使部分位于一个页壳内,两套控诉机构的其他组成部分位于另一个页壳内。
所述技术方案其技术效果在于,悬吊钢索穿过两套控速机构的自驱使部分,在缓降装置下滑的过程中,自驱使部分旋转,驱使离心部分产生径向推力,该推力经引导部分传递到反馈部分,被反馈部分增大,作为制动力通过制动部分彼此制动对方的自驱使部分,形成闭环调速机制,使得缓降装置的下滑放慢,两套控速机构的自驱使部分转速降低,离心部分产生的推力减小,其结果是制动部分对自驱使部分的制动减弱,缓降装置的下滑加快,完成一个动态控速过程。如此循环往复,缓降装置载人徐徐下滑。另外,逃生者在随缓降装置下滑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手驱使部分控制其认为的下滑过快的状况。由此来看,本发明之装置除了具有与现有技术相同的对开、手自一体的特点外,不会出现锁死的情况,或者说相对现有技术,具有防自锁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之缓降装置结构立体示意图,同时表示对开合页壳体打开状态,该图兼作为摘要附图。图2是本发明之缓降装置上控速机构原理图,同时也是上控速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之缓降装置下控速机构原理图,同时也是下控速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之缓降装置控速机构中的引导部分、反馈部分结构立体示意图,同时表示该两部分的连接关系。图5是本发明之缓降装置形成闭环调速机制的两套控速机构结构关系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之缓降装置形成闭环调速机制的两套控速机构结构关系示意图,同时表示两套控速机构的手驱使部分处在同一水平高度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理工大学,未经长春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6165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线通信卡、非接触式读卡装置及无线通信系统
- 下一篇:书籍除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