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线用铝合金导体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59842.0 | 申请日: | 2010-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239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2 |
发明(设计)人: | 林泽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亚南电缆厂 |
主分类号: | H01B1/02 | 分类号: | H01B1/02;H01B13/00;H01B7/00;B60R16/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张惠忠 |
地址: | 23004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铝合金 导体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种铝合金导体及其制造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汽车线用铝合金导体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铜资源紧张,铜价高涨,因而涉及到用铜的领域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其中就包括汽车领域。随着汽车的性能和功能的大幅度提高,汽车用的线束也在增多,如今汽车用的线束使用的基本上是都铜导体,也有极少部分使用的是铜包铝或铝合金,但在中国很少,国外在这方面的工作研究的较为深入点。
铜作为汽车线束导体是一种最理想的选择,随着汽车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从汽车材料上下足功夫,以降低车本,如可以采用铜包铝导体或铝合金导体可以降低汽车重量、减少材料成本。
中国专利CN 101017712A铜包铝镁合金线在汽车线束中的应用,虽然采用该合金可以降低成本和汽车的重量,但由于制备工艺复杂,技术还不成熟,大范围推广有一定的难度,市场前景不是很好。
国际申请专利PCT/JP2007/071142 2007.10.30电线导体及其制造方法,该导体材料具有优良的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抗冲击性和耐疲劳性,但导电率只能达到或超过40%IACS,代替铜导体需要增加较大的截面,影响到汽车的布局。
单从导电性的角度考虑,铝代替铜导体是最理想的选择,对于部分汽车线束,在不影响连接及汽车布局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铝合金导体替代。汽车线束要求具有非常好的柔韧性,因而要求单丝的线径尽可能的细,但由于纯铝的强度低、延伸率低,很难拉到很细,特别是拉单丝直径拉到1.0mm以下基本很困难,如果想达到0.5mm是很难,而且铝作为导体存在抗疲劳性能和弯曲性能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成本、拉丝直径细的汽车线用铝合金导体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汽车线用铝合金导体,所述铝合金导体的质量百分数配比为:
包括0.3~0.8wt%的铁、0.05~0.20wt%的硅、0.1~0.5wt%的镁、0.1~0.3wt%铜和0.001~0.04wt%的硼,其余为铝及不可避免的杂质。上述技术方案中,至少还包括锆、钇两种中一种,相应的含量为0.1~2.0wt%。
一种汽车线用铝合金导体的制造方法,步骤为:
首先将纯度大于99.7%的工业纯铝加入竖炉中,升温至710~760℃使其完全溶解,再升温至740~800℃,依次加入上述成分的元素,采用电动搅拌装置充分搅拌均匀,待其完全熔融后,再在720~780℃下保温20min,加入精炼剂进行除气、除渣,再保温20min后,进行炉前分析,待成分符合要求后,在580~670℃下进行铸条,450~500℃下轧杆,轧制成的铝合金杆经220~320℃、2~4h的自退火,再将铝合金杆拉制成铝合金单丝,接着将铝合金单丝多根束绞,最后经280~320℃、8~16h的退火处理,得到汽车线用铝合金导体。
上述技术方案中,铁、硅、镁、铜、硼、锆、钇分别以铝铁中间合金、铝硅中间合金、铝镁中间合金、铝铜中间合金、铝硼中间合金、铝锆中间合金、铝钇中间合金的形式加入。加入的铝锭纯度大于99.7%,铬、钒、锰、钛等重金属总含量小于0.01%。其中硅的含量视铝锭中已有选择是否不加或少加。所述经铸轧出来的铝合金的中间退火处理在保温窖或保温罩中进行。所述铝合金单丝经束绞后,退火处理在退火炉进行。
本发明获得如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包含0.05~0.20wt%的硅,硅的含量太低,起不到增强效果,太高会导致电阻率太大,影响导电性能,且硅的含量过高,会导体延伸率降低,易脆断,影响拉丝效果。
2.本发明在合金中加入的镁易于与硅结合,在制造及后续的处理过程中,容易在铝基体中析出弥散分布的微小Mg2Si及包含其它元素的微小颗粒,能够明显提高铝合金线的抗拉强度,镁的百分含量如果低于0.1%,强化的效果并不明显,另一方面,镁元素的加入还能够提高合金的耐腐蚀性,使得汽车线能够用于一些具有腐蚀性的场合;如果镁元素的加入量过高,对导电性能影响太大,降低导电率,本发明基于所配合金,选择了合适的镁元素的加入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亚南电缆厂,未经安徽亚南电缆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598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