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便携式充电器的插座组合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45447.7 | 申请日: | 2010-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475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8 |
发明(设计)人: | 郭明洲;李裕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胜德国际研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46 | 分类号: | H01R13/46;H01R13/66;H01R27/02;H02J7/02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郑小军;冯志云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便携式 充电器 插座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便携式充电器的插座组合,特别涉及一种随时可结合或分离的便携式充电器及其插座组合。
背景技术
现代人随身携带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多,当使用者需要外出或旅行时,为了避免随身携带的电子设备电量耗尽,便需要同时携带一颗以上的充电电池。然而,使用者可能会忘记将充电电池充电,甚至是在匆忙出门时,却遍寻不着充电电池。
另一种情况是,当使用者所携带的充电电池电量耗尽,但是使用者所在的位置刚好没有该充电电池适用的充电器,而无法再次充电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具有便携式充电器的插座组合,其中,便携式充电器可作为电子产品共用的充电来源,以方便使用者携带,且经常结合于电源插座,因使用者容易记得电源插座的所在位置,故可快速地找到便携式充电器。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具有便携式充电器的插座组合,适用于一般市电,包括一电源插座及一便携式充电器,其中,便携式充电器可选择地与电源插座连接,通过电源插座进行充电后可独立供电。
所述的电源插座包括一本体及一第一电源输出接口。其中,第一电源输出接口设置在本体上,第一电源输出接口用以输出一交流电源。
所述的便携式充电器包括一壳体、一电源输入接口、一交流转直流转换电路、一储能单元及一第二电源输出接口。其中,电源输入接口及第二电源输出接口设置在壳体上,交流转直流转换电路及储能单元设置在壳体内。电源输入接口可选择地与第一电源输出接口互相连接。
当电源输入接口与第一电源输出接口连接时,交流转直流转换电路将交流电源转换为直流电源,并以此直流电源对储能单元充电。
当电源输入接口与第一电源输出接口分离时,储能单元通过第二电源输出接口释放其所储存的电能。
所述的电源输入接口及第一电源输出接口分别为IEC规范中的一公连接器或一母连接器。
所述的第二电源输出接口为USB接口或mini USB接口的公接头或母接头。
所述的便携式充电器还包括一第三电源输出接口,此第三电源输出接口设置在壳体上并与电源输入接口连接,当电源输入接口与第一电源输出接口连接时,第三电源输出接口输出交流电源。
所述的便携式充电器还包括一检测电路、一显示单元及一控制单元。其中,检测电路及控制单元设置在壳体内,显示单元设置在壳体上。检测电路检测储能单元的电压、电流或功率,并根据检测结果输出一检测信号,控制单元根据检测信号控制显示单元显示一电量信号。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利用可充电电池内置在充电器里,并且通过充电器的电源传输接口与电源插座的电源输入接口结合,借此,可达到方便充电与容易找寻的目的。
关于本发明的技术手段的详细说明,请参阅以下的实施方式,并配合所附附图一并参照。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的具有便携式充电器的插座组合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B为本发明的具有便携式充电器的插座组合的第一实施例的方框图;
图2A为本发明的具有便携式充电器的插座组合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B为本发明的具有便携式充电器的插座组合的第二实施例的方框图;
图3A为本发明的具有便携式充电器的插座组合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及
图3B为本发明的具有便携式充电器的插座组合的第三实施例的方框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a、1b、2:插座组合
11、11′:电源插座
110:本体
111、111′:第一电源输出接口
113:第二电源输出接口
115:第一电源输入接口
117:交流转直流转换电路
119:容置部
13、13′:便携式充电器
130:壳体
131:第二电源输入接口
131′:电源传输接口
132:交流转直流转换电路
132′:双向直流转直流转换电路
133:第三电源输出接口
135:显示单元
137:储能单元
138:检测电路
139:控制单元
15:外接式交流电源插头
15′:外接式直流电源转接头
21:电源传输线
211:第一电源输出接口
215:第一电源输入接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胜德国际研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胜德国际研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4544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