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注射成型机用增塑螺杆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45035.3 | 申请日: | 2010-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875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23 |
发明(设计)人: | 浅冈裕泰;大森瑛;石黑俊夫;白石亘;今村博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那科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9C47/60 | 分类号: | B29C47/6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张敬强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注射 成型 机用增塑 螺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注射成型机用增塑螺杆,尤其涉及能够减少由其压缩部给予树脂和添加剂的摩擦/剪切压缩,并且能够给予树脂以及添加剂剪切压缩并减少树脂和添加剂的分解气体的产生的注射成型机用增塑螺杆。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注射成型机包括注射装置、合模装置、以及控制注射成型机的控制装置。注射装置具备将作为原料的树脂加热而使其成为熔融状态的加热筒。在该加热筒内配置有增塑螺杆,该增塑螺杆通过在加热筒内旋转而将树脂混匀,并计量注射的熔融树脂的量,进而,为了将该计量过的熔融树脂注射到模具内,使该加热筒沿着轴心方向前进。在该增塑螺杆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螺旋状的螺旋片(flight),在这些螺旋片和螺旋片之间形成有槽。
作为在注射成型机中最常用的螺杆,有全螺旋片型螺杆(full-flight type screw)。这种类型的螺杆通常包括槽深恒定且深槽的供给部、随着朝向螺杆前端槽深逐渐减少的压缩部、和槽深恒定且浅槽的计量部。
从树脂供给口提供的树脂通常是颗粒状的形状。从树脂供给口提供到加热筒内的树脂,在计量工序时通过螺杆的旋转而熔融,同时沿着螺旋槽被送到加热筒前方,已熔融的树脂就被积蓄在加热筒的前方。其结果,螺杆因该树脂而后退。在注射工序以及保压工序中,通过使螺杆沿着其轴心方向前进,将积蓄在加热筒的前方的熔融树脂从喷嘴填充到模具内部,从而进行成型。
作为日本专利文献的特开2000-218677号公报公开了如下的技术,即,作为能够将树脂增塑熔融的成型机用螺杆,在该螺杆的上游端和下游端之间设置无螺旋片部,同时随着从上游端侧朝向下游端侧使该无螺旋片部的深度逐渐变浅。
从树脂供给口提供的树脂,为了提高其功能而被添加了各种添加剂,由于添加剂从熔融途中或熔融后的树脂中分解出来,因此产生气体。另外,由于在熔融的树脂中进一步添加了热能,因此树脂自身分解而产生气体。尤其是近年来,为了提高难燃性等,添加了很多添加剂,出现了从增塑中的树脂产生的气体的量变多的倾向,逐渐成为一个问题。
在加热筒内产生的气体和熔融树脂一起被送到加热筒的前方,并在向模具注射熔融树脂时被释放到外部。因此,一旦产生的气体较多,附着在模具面上的气体的量就变多,就成为发生气体燃烧或短路等不良状况的原因。另外,由于树脂从喷嘴内部和分解气体一起吹出,因此也成为由拉丝或冷块(cold slug)引起的堵塞的原因。
为了减少由该分解所产生的气体向模具侧进入的情况,提出了很多用饥饿供给装置等增加加热筒内的空隙,并将所产生的气体向加热筒的供给口侧放掉的装置。另外,还提出了几个在供给口侧安装吸引装置来吸引加热筒内部的空气,同时吸引气体的装置。
但是,在增塑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大多是在增塑后的液相的树脂内部产生的,并且和已熔融的树脂一起被输送到加热筒的前方,因此很难只将气体分离出来。所以,在从加热筒的树脂供给口侧排出气体的机构中,减少与熔融树脂共同存在的气体的量的方面存在局限,并且必须另外安装装置,从而产生多余的费用。
另外,上述特开2000-218677号公报所公开的技术,是将固相树脂保持原样而输送到螺杆上游端的结构,因此剪切压缩不一定变低。另外,由于未熔融的树脂堵塞在压缩部,结果,就担心发生计量不匀、产生滞留等导致的分解气体。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改进注射成型机用增塑螺杆的压缩部的形状,可以减少由增塑螺杆的压缩部给予树脂和添加剂的摩擦/剪切压缩,并且可以有效地给予树脂和添加剂剪切压缩,并减少树脂和添加剂的分解气体的产生的注射成型机用增塑螺杆。
本发明涉及从注射成型机的树脂供给口侧朝向注射侧前端依次具有供给部、压缩部以及计量部,并在这些供给部、压缩部以及计量部分别形成有螺旋片的单轴的注射成型机用增塑螺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发那科株式会社,未经发那科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450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