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塑覆厚壁金属管的生产工艺及生产设备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242654.7 | 申请日: | 2010-07-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166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15 |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志雄 |
| 主分类号: | H01B13/004 | 分类号: | H01B13/004 |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林丽明 |
| 地址: | 510665 广东省广州市天***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塑覆厚壁 金属管 生产工艺 生产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塑覆厚壁金属管的生产工艺及生产设备,特别是一种用于供电系统的多层导电母线用塑覆厚壁金属管。属于塑覆厚壁金属管的生产工艺及生产设备的创新技术。
背景技术
因矩形母线在输送大电流时集肤效应大,损耗大,变电所正逐渐以管形导体代替矩形导体作为变、配电站中主变压器低压侧母线。管形导体为空心导体,截面大,导体表面电流密度分布均匀;集肤效应低,功率损失小;散热条件好,温差低;允许应力大,强度高;抗电气震动能力强;绝缘安全系数高;电气绝缘性能强;不受环境干扰、可靠性高等,优势突出。
耐热聚乙烯(PE-RT)因其独特的分子结构而具有耐高温、耐低温的特性,尤其是高温稳定性高,重量又轻,可热熔连接,还可回收。可作为母线绝缘层材料,无须交联工艺,生产工艺简单,生产能耗低。
中国专利ZL200420108855.8提供了一种管形绝缘母线其主绝缘材料为聚四氟乙烯制成的绝缘纸,绝缘纸需缠绕在管状导体的全长后,再浸渍环氧树脂,还要真空干燥。非一次成型成型,制造工艺复杂。
中国专利ZL200720048977.6公布了一种绝缘薄壁铜管母线,其特征是:根据电压等级,在薄壁铜管上制作绝缘层或绝缘屏蔽层而非挤出成型。工艺步骤繁琐,不易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化程度高,可以提高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的塑覆厚壁金属管的生产工艺。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控性能好、工作稳定可靠的塑覆厚壁金属管的生产工艺所用的设备。
本发明的塑覆厚壁金属管的生产工艺,其包括有如下步骤:
1)将一定长度的厚壁金属管放于排管架上,该排管架将厚壁金属管送入与之并排的动力托架,将连管用的内置装置塞至排管架上的厚壁金属管的前端头;
2)从排管架上送来的厚壁金属管在动力托架的作用下自动抬高;
3)紧接着连管装置施加作用将前后两根厚壁金属管对齐并连接在一起,形成连续的厚壁金属管;
4)连接好的厚壁金属管通过牵引输送辊向前输送;
5)连接好的厚壁金属管经加热装置预热;
6)颗粒状导电胶用负压送到第一挤出机的料斗;
7)第一挤出机将导体屏蔽层改性塑料加热,并以较高压力连续通过模头挤出在已经预热过的厚壁金属管上,形成带导体屏蔽层的改性塑料厚壁金属管;
8)第一冷风机将带导体屏蔽层的改性塑料厚壁金属管表面吹干;
9)第二挤出机将融化的绝缘PE塑料通过模头包覆在带导体屏蔽层的改性塑料厚壁金属管上,形成三层结构的塑料复合管;
10)三层结构的塑料复合管经第二冷风机后进入浸泡水槽,使绝缘PE塑料表面层冷却;
11)喷淋水槽对表面层冷却的三层结构的塑料复合管继续冷却,喷淋水槽出来便是第三冷风机;
12)三层结构的塑料复合管经过高频加热装置使内层金属管与导体屏蔽层改性塑料结合在一起;
13)第三挤出机将融化的绝缘屏蔽层改性塑料通过模头包覆在冷却后的三层结构的塑料复合管的表面,并经冷却水槽、第四冷风机冷却定型成为包括厚壁金属管在内的4层塑覆厚壁金属管;
14)成型后的4层塑覆厚壁金属管通过管的在线分离器在原来管管连接处切开分离。
上述步骤1)中一定长度的金属管是铜管,或为铝管,或用在多层导电母线上的金属管或双金属复合管。
上述步骤3)中的连接装置是夹紧连接前后两管,并将生产线前进方向后端的管往前送,与前端的管对齐并通过连管用内置装置连接在一起。
上述步骤5)中的加热装置的加热方式是电阻加热、红外加热、高频加热、激光加热、超声波加热、火焰加热中的任意一种。
上述步骤13)中管的在线分离器在步骤3)连管管接处精确切断塑覆金属管,避免材料浪费,保证所需长度。
上述步骤14)之后有一成品架能随时放置由步骤13)切断的塑覆金属管。
上述所用的挤出机为螺杆式挤出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志雄,未经李志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426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