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摩托车引擎吊架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32873.7 | 申请日: | 2010-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362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发明(设计)人: | 黄煜忠;黄碧松;陈玉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K11/02 | 分类号: | B62K11/02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刘佳斐;蔡胜利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摩托车 引擎 吊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摩托车引擎吊架结构,尤其指一种可增进引擎的吊挂及定位的便利性与稳定性的引擎吊架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各车厂所设计的速克达型摩托车,其引擎吊挂的方式如图1所示,于引擎2上侧端利用一吊架1与车架3连结,而引擎2的末端连结于避震器P上。
其中,请参阅图1、2所示,公知的引擎吊架1包括有一第一支撑臂1
1、一连接杆12、一连接臂13、一第二支撑臂14、一定位套筒15、一固定元件16,以及一定位单元17。
第一支撑臂11,上方设有一车架锁付部110,该车架锁付部110内设有外衬套111及内衬套112,该外衬套111以紧配置方式套设于车架锁付部110内,内衬套112以滑配方式套设于外衬套111内,该内衬套112中穿设有一固定元件113,该固定元件113可穿过车架3的连结座31上,并以螺帽S予以锁设;该车架锁付部110下方具有一结合部114,该结合部114可供第一连接杆12穿设。
连接杆12,为一中空管状,该连接杆12一端套设于第一支撑臂11的结合部114上,另一端则套设于连接臂13的连结部131上。
连接臂13,上方具有一连结部131,下方具有一套合部132,该套合部132可供定位套筒16套设。
第二支撑臂14,上方设有一车架锁付部140,该车架锁付部140内设有外衬套141及内衬套142,该外衬套141以紧配置方式套设于车架锁付部140内,内衬套142以滑配方式套设于外衬套141内,该内衬套142中穿设有一固定元件143,该固定元件143可穿过车架3的连结座31上,并以螺帽S予以锁设;该车架锁付部140下方具有延伸部144,延伸部144下方具有一套合部145,该套合部145可供定位套筒15套设。
定位套筒15,二端分别套设有轴衬套151,该轴衬套151内部设有弹性介质152。
固定元件16,该固定元件16与定位套筒15的轴衬套151相配合,且该固定元件16的一端设有螺纹部161,该螺纹部161可供螺帽162予以螺合,该固定元件16于第一连接臂13与螺纹部161之间套设有一定位单元17,该定位单元17一端套设于固定元件16上,藉此恰使该引擎2的吊耳21位于定位单元17与定位套筒15之间,该定位单元17的另一端锁付于车架3上。
请参阅图3、4所示,公知的引擎吊架1于实施时,藉由第一支撑臂11、固定元件113及第二支撑臂14、固定元件143,将车架锁付部110、140锁付于车架3的连结座31上,再藉由固定元件16穿设于定位套筒15、定位单元17及引擎2的吊耳21,藉此来达到引擎2的吊挂及定位。
然而车架3与引擎吊架1为便于安装,因此于制作时皆保留公差量,为消弭该公差量以令引擎2吊挂后可以获得稳定的定位,是以引擎吊架1与车架3结合时,请再次配合图3、4参阅,先将第二支撑臂14抵靠于车架3的连结座31上,再以固定元件143将第二支撑臂14的车架锁付部140锁固于车架3的连结座31上,藉此将须要消弭的车架3与引擎吊架1的公差量,由安装第一支撑臂11时来做消弭的动作,该第一支撑臂11先以固定元件113暂付于车架3的连结座31上,当第一支撑臂11与车架3的连结座31有间隙D(公差量所产生)时,由于该外衬套111与车架锁付部110为紧配置方式,因此只能藉由将内衬套112向车架3的连结座31推移来消弭该公差量,藉此可令第一支撑臂11的内衬套112能抵靠于车架3的连结座31,再以螺帽S于固定元件113上螺紧,即完成引擎吊架1与车架3的结合。但如图3、4所示,当第一支撑臂11与车架3的连结座31的间隙D过大时,内衬套112向车架3的连结座31位移量也必须加大,因此如图4所示,由于内衬套112向车架3的连结座31位移量过大,所以造成了外衬套111于螺帽S端较内衬套112凸出,因此当螺帽S于固定元件113上锁紧后是紧迫于外衬套111上,而非紧迫于内衬套112上,因而造成外衬套111于内衬套112上的摆动度严重的受到限制,进而会影响到引擎2摇摆角度,更严重者会造成行车安全产生虞虑。因此如何能改善公知引擎2的悬挂系统,实为摩托车业者亟待改善的课题。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328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