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伺服直驱模块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25879.1 | 申请日: | 2010-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881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7 |
发明(设计)人: | 刘延杰;吴明月;荣伟彬;孙立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K7/06 | 分类号: | H02K7/06;H02K7/10;H02P6/08;H02P6/16;H02K7/114;H02K5/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伺服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机械设计领域内,一种与传统的伺服直驱模块相比较,具有更高的集成度、更好的传动精度、更小的结构尺寸的伺服直驱模块,适用于狭小空间的使用。
背景技术
传统的伺服直驱模块一般结构为:独立的伺服电机、独立的传动丝杠丝母机构、独立的控制机构及制动机构。装配时,以联轴器或键、销等联接装置将伺服电机与丝杠丝母机构相联接,并以适当方式安装控制机构和制动机构,形成伺服直驱模块。传统的伺服直驱模块主要缺点有三:一是传动误差较大,由于采用不同的联接方式来联接伺服电机与丝杠丝母机构,会带来不同的同轴度、端面跳动等传动误差;二是集成度低,结构尺寸较大,不适应较狭窄的空间使用;三是使用零部件较多,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具有更高的集成度、更好的传动精度、更小的结构尺寸的伺服直驱模块。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伺服直驱模块,包括编码器组件、制动器组件、制动器固定座、电机后端盖、电机前端盖、滚珠丝母组件、丝杠电机轴、端部支撑器、制动器定位平键、轴承锁紧螺母、轴承座、轴承、轴承压盖、轴承定位套、电机定子/转子组件。结构特点为:
1、伺服直驱模块依据选定型号的伺服电机定子和转子参数,以及选定型号的编码器、制动器、滚珠丝母组件、端部支撑器的参数,设计制造丝杠电机轴、电机前端盖与电机后端盖。其中本发明的最大特点,是将分别独立的电机轴、传动丝杠、编码器/制动器安装轴合三为一,设计为一体式的丝杠电机轴。
2、电机前端盖与电机后端盖将伺服电机定/与转子组件包覆定位。在电机后端盖上,装有轴承座;轴承座内装有2个轴承,轴承定位套从上端顶住轴承内环,轴承锁紧螺母从下端顶住轴承内环;轴承座上端装有轴承压盖,压住轴承外环。
3、制动器安装座安装在电机后端盖上,以保证制动器组件安装后的轴向位置;制动器定位平键安装在丝杠电机轴和制动器组件上,用以确定制动器的旋转定位。
4、编码器组件安装位置在制动器组件的下方,以紧定螺钉固定在丝杠电机轴上。
5、滚珠丝母组件安装在丝杠电机轴的丝杠一端。
6、端部支撑器安装在丝杠端部支撑部位。
7、工作时,控制机构向伺服电机定子的线圈提供电流,产生交变磁场,使伺服电机转子带动丝杠电机轴旋转;滚珠丝母组件将丝杠电机轴的旋转运动转化为丝母上下的直线运动向外输出。同时,编码器根据丝杠电机轴的运转开始计数并向控制机构反馈信息,以控制伺服电机的运动。
8、在工作中意外断电时,制动器组件中的电磁线圈由于磁场突然消失而失去磁吸力,联接牙嵌离合器的衔铁在弹簧力的作用下被拉进牙嵌槽内而被强制停止转动。
本发明一种结构紧凑的伺服直驱模块相比传统直驱模块,具有如下优点:
1、在本发明的伺服直驱模块中,因电机轴与传动丝杠、编码器/制动器安装轴采用一体式结构,没有使用键、销、联轴器等联接装置所产生的同轴度误差和径向跳动误差,因此传动精度高。
2、由于采用一体式丝杠电机轴,所有的功能部件(制动器组件、编码器组件、滚珠丝母组件、端面支撑器等)都直接安装在丝杠电机轴上,可以取消分体式结构必须使用的联接机构(如键、销、联轴器、传动皮带、传动齿轮等),使整个模块的结构尺寸较小,适用于使用空间狭窄的工作场合。
3、由于结构特点,组成机构的零部件较少,从而有效的减少制造费用,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伺服直驱模块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伺服直驱模块的剖视图。
在附图中,具体数字表示:1-编码器组件、2-制动器组件、3-制动器固定座、4-电机后端盖、5-电机前端盖、6-滚珠丝母组件、7-丝杠电机轴、8-端部支撑器、9-制动器定位平键、10-轴承锁紧螺母、11-轴承座、12-轴承、13-轴承压盖、14-电轴承定位套15-电机定子/转子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2587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