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铁道罐车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25188.1 | 申请日: | 2010-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86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25 |
发明(设计)人: | 冯玉华;于明;张永艳;张鹏远;包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车集团沈阳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5/06 | 分类号: | B61D5/06;B65D9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110142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铁道 罐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路罐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装载对二甲苯的铁道罐车。
背景技术
对二甲苯的凝固点为13.2℃,其在以液态装入罐车后,当处于低温运输条件时,对二甲苯呈固体形式存在于罐体内。虽然在卸载对二甲苯的过程中,可通过加温设备对罐体进行加热,使固态对二甲苯呈液化;但由于现有铁道罐车为上装下卸结构,即在罐体的顶部开设有装载开口、在其底部设置有卸载开口、且卸载开口外接阀件开关;若卸载不净的对二甲苯在阀件开关内凝固,很容易造成阀件开关的失灵,影响卸净率。
再者,目前铁道罐车其罐体与底架组成之间大多采用罐带连接,但随着载重和运营速度的提高,罐带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存在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铁道罐车,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铁道罐车为上装下卸结构而影响卸净率的技术缺陷,及铁道罐车其罐体与底架组成之间大多采用罐带连接而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铁道罐车,其中,包括罐体、罐车底架组成和鞍座压板组成;
所述罐体的内壁底部设置有聚液窝;
所述鞍座压板组成包括压板式连接结构和用于支撑所述罐体的鞍座,所述鞍座的底部连接于所述罐车底架组成上,且所述鞍座的两端通过所述压板式连接结构固定。
本发明的铁道罐车通过罐体其内壁底部所设置的聚液窝可进行上装上卸,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铁道罐车为上装下卸结构而影响卸净率的技术缺陷;再者,由于罐体与底架组成之间通过鞍座压板组成连接固定,可进一步地解决现有技术中铁道罐车其罐体与底架组成之间大多采用罐带连接而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因此,本发明的铁道罐车具有卸净率高、运行可靠安全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铁道罐车的正视图;
图2为本发明铁道罐车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铁道罐车中罐体与罐车底架组成的装配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铁道罐车中罐体与加温套的装配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铁道罐车所装载的物质为低温运输条件下呈固态的物质(该类物质可为对二甲苯),针对该类物质的特性,虽然在卸载的过程中,可通过加温设备对罐体进行加热使之呈液态;但由于现有铁道罐车为上装下卸的结构,严重影响了铁道罐车的卸净率,因此需改进罐体的相关结构以提高卸净率。
再者,本发明铁道罐车针对目前铁道罐车其罐体与底架组成之间大多采用罐带连接的相关结构,其影响铁道罐车载重和运营速度的提高,对现有罐体与底架组成之间的连接方式进行了改进。
图1为本发明铁道罐车的正视图。图2为本发明铁道罐车的侧视图。图3为本发明铁道罐车中罐体与罐车底架组成的装配示意图。图4为图3中A-A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本发明铁道罐车中罐体与加温套的装配示意图。图7为图6的局部放大图。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铁道罐车包括罐体101、罐车底架组成114和鞍座压板组成123,其中,
该罐体101的内壁底部设置有聚液窝102;鞍座压板组成123包括压板式连接结构和用于支撑罐体101的鞍座,该鞍座的底部连接于罐车底架组成114上,且鞍座的两端通过压板式连接结构进行固定,具体地,
鞍座包括大圆弧垫圈103、加强筋板组、两个加强板104、腹板105和底板106,该大圆弧垫圈103的轴线与罐体101的轴线平行、且其弧度与罐体101的底部相配合,该腹板105垂直于罐体101的轴线平行;再者,该腹板105的一端为圆弧端、其另一端为水平端,且腹板105的圆弧端焊接于大圆弧垫圈103的底部、水平端焊接于底板106上;两加强板104分别位于腹板105的两侧、并以其侧部垂直于腹板105的方式焊接于焊接于腹板105,且加强板104的一端连接于大圆弧垫圈103的底部、另一端连接于底板106上;加强筋板组包括多个加强筋板107,多个加强筋板107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嵌于腹板105上并与腹板105相垂直,且加强筋板107的一端连接于大圆弧垫圈103的底部、另一端连接于底板106上;实际应用中,沿罐体101的轴线方向可设置两个鞍座,以分别支撑罐体101的前端和后端;
可通过其底板106焊接于枕梁上盖板108上,以使鞍座的整体结构与枕梁上盖板108相结合;进一步地,底板106的两端需通过压板式连接结构于枕梁上盖板108上,具体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车集团沈阳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北车集团沈阳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2518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