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2,6-二羟基对苯二甲酸的合成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214916.9 | 申请日: | 2010-07-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756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03 |
| 发明(设计)人: | 赵德明;张建庭;王坤;金宁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7C65/05 | 分类号: | C07C65/05;C07C51/02 |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黄美娟;俞慧 |
| 地址: | 310014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羟基 对苯二甲酸 合成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2,6-二羟基对苯二甲酸的合成方法。
(二)背景技术:
如式(1)所示的2,6-二羟基对苯二甲酸,它是合成树脂和聚酯纤维的重要有机中间体,特别是合成改性DH-PBO纤维的重要关键单体之一,因在苯环2和6位极性基团羟基的存在增加了垂直于分子链轴的方向上分子间氢键作用,提高了聚合物抗压缩性能及复合粘结性能以及抗紫外线能力,对进一步提升材料的性价比意义重大。另外,它们还可用于生产着色剂和荧光物质及水杨酸系列医药中间体等。国外在20世纪60年代有过该产品的报导,但并没有商品化的信息,国内对该产品也鲜见报导。因而,研制开发出一条安全,高收率的合成路线是具有一定的经济和实用价值。
目前有关资料表明2,6-二羟基对苯二甲酸合成方法主要有两种:1)Hauptschein等人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1954,76:1051-1054;1955,77:2284-2287)和专利US2894984中采用5-三氟甲基间苯二酚经过Kolbe-Schmitt反应进行羧化,然后在硫酸作用下水解得到2,6-DHTA,但该方法反应步骤较长,需要在高压(5-50MPa)下进行,总收率低,而且原料来源困难;2)专利US7345195和US7335791中采用3,5-羟基苯甲酸和干冰为原料,甘油为溶剂,在高压釜中,保持二氧化碳的压力在80MPa,在150℃下反应16小时,此反应需要在高温高压下进行,反应条件苛刻,收率也不高,不利于工业化。
鉴于上述合成2,6-二羟基对苯二甲酸的情况,我们通过摸索寻找提供一种工业上易实现更为合理的合成2,6-二羟基对苯二甲酸的新方法。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工业上可行、收率高、可制备出高纯度2,6-二羟基对苯二甲酸的安全的合成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2,6-二羟基对苯二甲酸的合成方法,所述方法为:在常压下以3,5-二羟基苯甲酸作为原料,以甲酸碱金属盐为溶剂,在碱金属碳酸盐存在及通CO2的条件下,在150~300℃下反应1~8小时,反应结束后分离得到2,6-二羟基对苯二甲酸碱金属盐粗产品,经过酸析精制得到2,6-二羟基对苯二甲酸。
进一步,所述的3,5-二羟基苯甲酸、甲酸碱金属盐、碱金属碳酸盐物质的量比为1∶6~15∶0.5~4。所述CO2流速为0.1~1.0L/min。
本发明所述的甲酸碱金属盐溶剂,可以使用任一甲酸碱金属盐。作为这样的有机溶剂,可以举出常用的例子如甲酸钾或者甲酸钠。甲酸碱金属盐溶剂使用量没有特别的限制。本发明使用甲酸碱金属盐溶剂与3,5-二羟基苯甲酸物质的量比优选8~14∶1。
本发明所述碱金属碳酸盐优选为碳酸钾或碳酸钠,所述3,5-二羟基苯甲酸与碱金属碳酸盐物质的量比优选为1∶1~3。
本发明所述CO2流速优选为0.2~0.8L/min。
本发明的反应温度为150~300℃,优选160~270℃。当反应温度超过300℃,2,6-二羟基苯甲酸会发生缩聚的副反应,而另一方面,当温度过低时,溶剂甲酸碱金属盐没有达到熔融状态,没起到溶剂的作用,反应温度有可能减慢,不利于工业应用。
本发明所述反应时间优选3~6小时。
具体的,本发明所述的2,6-二羟基对苯二甲酸的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常压下,将3,5-二羟基苯甲酸和甲酸碱金属盐加入到反应容器中,再投入碱金属碳酸盐,投料结束后开始通入二氧化碳,控制温度在160~270℃左右,反应3~6小时,反应结束后,分离得到2,6-二羟基对苯二甲酸碱金属盐粗产品,经过酸析精制得到2,6-二羟基对苯二甲酸;所述的溶剂为甲酸钾或者甲酸钠,所述碱金属碳酸盐为碳酸钾或者碳酸钠,所述的甲酸碱金属盐与3,5-二羟基苯甲酸物质的量比为8~14∶1,所述碱金属碳酸盐与3,5-二羟基苯甲酸物质的量比为1~3∶1,所述CO2流速为0.2~0.8L/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1491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聚丙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卧式金属化氢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