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摩托车机油外循环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189244.0 | 申请日: | 2010-06-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713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7 |
| 发明(设计)人: | 郭伟;骆思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P11/08 | 分类号: | F01P11/08;F01M5/00 |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 50211 | 代理人: | 郭云;方洪 |
| 地址: | 400037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摩托车 机油 循环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摩托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特别涉及摩托车机油外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车架是摩托车的主要骨架,由管件焊接而成,起承担摩托车各零部件安装与支承的作用,但车架各管件的内部空腔却没有装配任何零部件,完全空置,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发动机安装在车架上,发动机正常工作所需的机油由发动机壳体空腔进行装载。机油装载量受发动机体积大小的限制,机油量普遍较小,并且机油只在发动机内部循环,使得发动机工作时机油得不到有效的冷却(大排量发动机尤为突出),容易造成机油温度及发动机缸头的温度过高,一方面会使机油因高温变质,缩短了机油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会影响发动机的润滑效果,不利于发动机的正常运行,会降低发动机的功率,甚至会导致发动机损坏。另外,发动机装载机油的机油腔位于其下部,使得发动机下部突出较大,不便于提高整车的通过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降低机油温度的摩托车机油外循环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摩托车机油外循环系统,包括发动机、车头立管、车架前斜管、车架主梁管、加强管、储油箱、进油管和回油管,其中发动机位于车架前斜管的后方,车架前斜管和车架主梁管的上端均与车头立管相固定,在车架前斜管与车架主梁管之间设置加强管,在所述车头立管、车架前斜管、车架主梁管和加强管所形成的区域内设置有储油箱,该储油箱的侧面开有进油口,该进油口通过进油管与发动机的出油口连接;所述储油箱与车架前斜管的内腔相连通,在车架前斜管的底端设置出油口,该出油口通过回油管与发动机的回油口连接。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发动机内的热油通过机油泵泵出,经进油管流入储油箱,储油箱内的机油再流向车架前斜管的内腔,最后经车架前斜管底部的出油口及回油管流回发动机内。本发明巧妙地利用车头立管、车架前斜管、车架主梁管和加强管所形成的空间来设置储油箱,储油箱不额外占用空间,不会影响车架其它零部件的布置。储油箱与车架前斜管的内腔结合,通过管路与发动机连接,形成机油外循环回路,一方面增大了机油的装载量,使机油的装载量至少增加1.1升,并且能使发动机下部的突出减小,有利于提高整车的通过性;另一方面,机油在外循环过程中,热量易于散发,并且通过迎风的车架前斜管可以对外循环的机油进行充分冷却,能够降低发动机内机油温度以及缸头温度30℃左右,使发动机内的机油工作在最佳温度范围,避免了机油因高温变质,延长了机油的寿命,改善了发动机的运行条件,提高了发动机的功率。
所述储油箱为三角形,形状大小与车头立管、车架前斜管、车架主梁管和加强管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相适应,这样储油箱的各边与对应的管件贴合,储油箱安装稳固、牢靠,不会发生松动及脱落。
在所述车架主梁管靠近车头立管的部位设置有加油口,该加油口为短管结构,加油口的下端伸入车架主梁管内,并且加油口的内腔与储油箱的内腔相通。将加油口设置于车架主梁管上,这样加注机油不在受发动机安装位置的限制,机油加注更方便。
在所述车架前斜管上部的侧面开设溢油口,该溢油口通过溢油管与发动机的缸头连接。车架前斜管内多余的机油通过溢油口及溢油管流向发动机缸头,可以起到进一步降低缸温的作用;溢油口设置于车架前斜管上部的侧面,有利于管路连接。
为了方便更换机油,在所述车架前斜管的下端设置有泄油口,该泄油口由螺栓堵头封堵。
有益效果:本发明既增大了机油的装载量,延长了机油的使用寿命,提高了整车的通过性,又能够明显降低发动机的缸温和油温,改善了发动机的运行条件,提高了发动机的功率,具有构思巧妙、结构简单、可靠性好、通用性强等特点,可以在各种类型的摩托车上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由车头立管1、车架前斜管2、车架主梁管3、加强管4、储油箱5、进油管6、发动机7、回油管8、溢油管9、加油口10和溢油口11构成,其中车架前斜管2和车架主梁管3的上端均与车头立管1相焊接,在车架前斜管2与车架主梁管3之间焊接加强管4。所述发动机7位于车架前斜管2的后方,发动机7、车头立管1、车架前斜管2、车架主梁管3及加强管4均为现有技术,其布置形式在此不做赘述。所述车头立管1、车架前斜管2、车架主梁管3和加强管4四者之间形成三角形区域,该三角形区域内设置有储油箱5,储油箱5为三角形,形状大小与车头立管1、车架前斜管2、车架主梁管3和加强管4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相适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892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