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4"-取代的6,11-二-氧-甲基红霉素A的衍生物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88983.8 | 申请日: | 2010-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450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9 |
发明(设计)人: | 胡先明;吴仲元;鲁勇;罗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H17/08 | 分类号: | C07H17/08;A61K31/7048;A61P31/04;A61P33/02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张火春 |
地址: | 430072***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取代 11 甲基 红霉素 衍生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环内酯化合物,也涉及制备该种新颖化合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许多放线菌属细菌的次级代谢产物,1951年该类的第一个药物红霉素应用于临床,以后相继已有20余种药物问世。大环内酯类药物具有革兰阳性球菌、幽门螺旋杆菌和非典型肺炎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等广谱抗菌活性,且毒副作用小,价格低廉和无过敏反应,另外尚有抗菌以外的免疫调节、抗肿瘤等诸多作用,因而临床一直将其作为一线用药和联合治疗药物。随着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耐药菌株也迅速增多。宋琳等对上海4所医院(2002-2005年)临床分离的57株肺炎链球菌做耐药性研究,结果显示耐大环内酯类药菌株73.3%。(宋琳,瞿介明,何礼贤等,肺炎链球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情况基因研究,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6,6(2):127-159)
由于大环内酯抗生素的长期广泛应用,尤其是近年新型长效剂型的问世,导致细菌耐药率迅速增多,反过来使得临床使用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因而开发对耐药菌有较好活性的抗生素,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对耐药菌有较好活性的大环内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式的化合物或其药物上可接受的盐:
其中,R1、R2独立地为H原子;苯基;取代苯基;含有1~15个碳原子的烷基;含有3~6个碳原子的环烷基;含N、O或S的有2~15个碳原子的烷基;含有7~15个碳原子的芳烷基;含N、O、S或卤素的有7~15个碳原子的芳烷基。
含N、O或S的有2~15个碳原子的烷基可以是氨基乙基、二甲胺基乙基、苄氨基乙基、N-苄基-N-甲基氨基乙基、二苄胺基乙基、2,3-二羟基丙基、3-氨基丙基或2-羟基-3-氨基丙基;含有7~15个碳原子的芳烷基可以是苯乙基或二苯乙基;含有N、O或S的有7~15个碳原子的芳烷基可以是硝基苄基、甲氧基苄基、甲基硫代苄基、氨基苄基或二甲胺基苄基。
药物可接受的盐可以是乙酸盐、丙酸盐、丁酸盐、甲酸盐、三氟乙酸盐、马来酸盐、酒石酸盐、柠檬酸盐、硬脂酸盐、琥珀酸盐、乙基琥珀酸盐、乳糖酸盐、葡萄糖酸盐、葡庚糖酸钠盐、苯甲酸盐、甲磺酸盐、乙磺酸盐、2-羟基乙磺酸盐、苯磺酸盐、对甲基苯磺酸盐、苹果酸盐、天门冬氨酸盐、谷氨酸盐、己二酸盐、半胱氨酸盐、盐酸盐、氢溴酸盐、磷酸盐、硫酸盐、氢碘酸盐、烟酸盐、草酸盐、苦味酸盐、硫氰酸盐、十一酸盐、丙烯酸盐和聚乙烯酸盐。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治疗哺乳动物、鱼或鸟中细菌感染或原生动物感染的药物组合物,其包括有效剂量的式1化合物和药物可接受的载体。
本发明式1所示的化合物可用于制备治疗哺乳动物、鱼或鸟中细菌感染或原生动物感染的药物。
本发明式1化合物按照下述路线制备:
本发明式1化合物的制备过程以6,11-二-氧-甲基红霉素A作为起始原料,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6,11-二-氧-甲基红霉素A和酸酐(R3CO)2O或者卤代物R3-X,在碱存在下,惰性溶剂中,0~30℃下反应1~24小时,纯化后得到下列结构式所示的化合物3:
其中,R3是H原子、-C(O)R4、-C(O)OR4、-C(O)NR4R5或羟基保护基,R4、R5为烷基;X是F、Cl、Br或I原子;
第二步:第一步得到的化合物和1,1′-羰基二咪唑在惰性溶剂中,0~80℃条件下反应1~24小时,纯化后得到下列结构式所示的化合物4:
第三步:第二步得到的化合物4在惰性溶剂中,加入胺NHR1R2后,在0~80℃下反应1~24小时,所得粗品和低级醇在室温至100℃下反应1~24小时,纯化得到如下结构式的化合物1: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的惰性溶剂中为二氯甲烷、二氯乙烷、丙酮、吡啶、乙酸乙酯、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或四氢呋喃。
所述的酸酐和卤代物为乙酸、丙酸、苯甲酸或吡啶羧酸的酸酐和卤代物。
所述的碱为碳酸氢钠、碳酸钠、碳酸钾、三乙胺、吡啶或三丁胺。
所述的低级醇为甲醇、乙醇、丙醇或丁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8898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