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公交换乘线路确定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85872.1 | 申请日: | 2010-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473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9 |
发明(设计)人: | 陆锋;于海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8G1/09 | 分类号: | G08G1/09;G08G1/12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大***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公交 换乘 线路 确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信息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在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中传递实时路况信息的公交换乘线路确定方法。
背景技术
城市公交、地铁出行在城市日出行总量中的比例日益提高。目前地图网站和公众出行信息平台的普及为用户提供了便利的出行方案选择。公交、地铁换乘是最普遍的出行模式。但是,目前的公交出行方案不支持动态行程时间计算,无法顾及公交路线途经车行道的实时交通状况和交叉口转向耗时情况,因此,不能提供时间标准下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出行方案服务。即使考虑公交发车间隔和任意两个毗邻公交站点间的经验耗时,由于无法顾及实时路况状态、临时交通管制、施工占道、交通事故等动态路况信息,所提供的公交换乘出行时间与实际出行体验往往不符。
当前的公交线路空间信息表达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公交线路和站点实体化几何和拓扑信息表达,几何信息采用独立图层存储,拓扑信息即公交线路换乘关系采用换乘站点链表构建,便于公交换乘算法实现;另一种是公交线路动态分段表达,公交线路作为动态分段中的路线(Route)对象,通过与底层道路网络车行道的依附关系继承几何信息。站点作为事件(Event)对象,通过与所在车行道起点的相对位置偏移量方式继承几何信息。动态分段方式表达的公交线路和站点为虚拟对象,但与底层道路网关系紧密,能够方便地传递实时路况信息,但不支持公交换乘算法的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的公交换乘线路确定方法,在保证公交换乘算法效率和数据组织结构不变的基础上,获取道路网络实时路况信息以提供符合用户出行体验的公交换乘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的公交换乘线路确定方法,包括:
根据公交线路逻辑站点(依附于具体公交线路,具有唯一标识,但没有几何信息的公交站点,逻辑站点通过与物理站点的映射关系继承几何信息,不同公交线路上的多个逻辑站点可能对应同一个物理站点)和物理站点(具有唯一标识和几何信息的公交站点,多个公交线路可以共享同一个物理站点,物理站点独立于具体公交线路)之间的关系和空间坐标得到该公交线路必定途经的车行道集合;
根据公交线路实体几何信息,以一定的缓冲区经过和道路网络的空间叠加得到该公交线路可能途经的车行道集合;
根据道路网络的连通关系在得到的车行道集合中确定该公交线路最终途经的所有车行道;
根据物理站点的几何坐标将得到的车行道分割转换成依附于道路网络动态分段中的段对象。
所述根据公交线路逻辑站点和物理站点之间的关系和空间坐标得到该公交线路必定途经的车行道集合包括:
根据公交线路属性表获取线路标识;
依次获取该公交线路经过的逻辑站点;
依次获取逻辑站点对应的物理站点;
依次提取出公交线路必定途经的道路网车行道,记为其中R表示道路网车行道集合。
所述根据公交线路实体几何信息,以一定的缓冲区得到该公交线路可能途经的车行道包括:
确定缓冲区半径,并生成公交线路的缓冲区;
用该缓冲区与底层道路网络进行空间叠加操作,提取出落在缓冲区内的道路网车行道,得到该公交线路可能途经的车行道集合
所述根据道路网络的连通关系在得到的车行道集合中确定该公交线路最终途经的车行道中,道路网络是指概化了导航路网数据采集时生成的交叉口虚拟路段,并修改路段间的连通关系以二元组表达直行、左转、右转与掉头的道路网络。必要时需借助车行道方向属性判断方向和环路检测等排除错误车行道。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本发明改善了目前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中,即使考虑公交发车间隔和任意两个毗邻公交站点间的经验耗时,由于无法顾及实时路况状态、临时交通管制、施工占道、交通事故等动态路况信息,所提供的公交换乘出行时间与实际出行体验往往不符的状况。通过结合易于实现公交换乘算法的公交线路独立图层几何实体表达形式和易于继承道路网络实时路况信息的公交线路动态分段表达形式,将以独立几何图层表达的公交线路实体表达形式转化为动态分段的段对象,突破了公交线路几何实体和动态分段虚体表达方式之间的界限,使得公交换乘在不改变原算法和数据组织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利用实时交通信息计算公交行程时间,为用户提供符合认知习惯和出行体验的多模式换乘出行方案,为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附图说明
图1物理站点与逻辑站点
图2公交线路实体化表达
图3公交线路动态分段表达
图4公交线路几何实体转化为动态分段段对象流程
图5公交线路必定途经车行道获取流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858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