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苯丁酰基姜黄素衍生物及其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83509.6 | 申请日: | 2010-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08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许建华;刘洋;林燕芳;吴枝娟;黄秀旺;吴丽贤;郭晓丹;吴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229/42 | 分类号: | C07C229/42;C07C227/18;A61K31/216;A61P35/00;A61P35/02 |
代理公司: | 福州智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8 | 代理人: | 王义星 |
地址: | 350002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苯丁酰基 姜黄 衍生物 及其 制备 肿瘤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制药领域,尤其涉及苯丁酰基姜黄素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其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姜黄素(Curcumin,简称Cur)是从姜科姜黄属植物姜黄、莪术、郁金等的根茎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炎、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胆固醇、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潜力。但Cur不稳定,在体内代谢迅速,生物利用度低,体内难以达到有效浓度,严重制约了姜黄素开发成有效的抗癌药。通过结构改造合成姜黄素衍生物,提高生物利用度、延长生物消除半衰期t1/2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4-[双(2-氯乙基)氨基]苯丁酰基姜黄素和4,4’-[双(2-氯乙基)氨基]双苯丁酰基姜黄素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4-[双(2-氯乙基)氨基]苯丁酰基姜黄素和4,4’-[双(2-氯乙基)氨基]双苯丁酰基姜黄素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发明所述的4-[双(2-氯乙基)氨基]苯丁酰基姜黄素其结构式如下列化合物1所示;4,4’-[双(2-氯乙基)氨基]双苯丁酰基姜黄素其结构式如下列化合物2所示,以及本发明所述的姜黄素衍生物的盐类是下式结构的化合物1和化合物2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类:
在药学上可接受盐包括碱金属盐、碱土金属盐、含有机碱的盐、含有机碱的盐。该可接受盐包括钙盐、镁盐、铵盐、三乙基胺盐、乙醇胺盐。
本发明所述的姜黄素衍生物和盐类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将姜黄素溶于干燥过的二氯甲烷,加入催化量DMAP(N,N-4-二甲基氨基吡啶),而后加入已溶解于二氯甲烷的4-[双(2-氯乙基)氨基]苯丁酸进行酯化反应,而后将产物经过柱层析分离纯化。在上述本发明的方法中可以先加脱水剂DCC(二环己基碳二亚胺)或EDCI(1-乙基-3-(3-二甲氨基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再加化学领域的通用催化量的DMAP。
本发明所合成的化合物1和化合物2结构的姜黄素衍生物,均获得核磁共振光谱(NMR)、红外线光谱(IR)、紫外线光谱(UV)、液相色谱-质谱法(HPLC-Mass)鉴定,在鉴定后的化合物1和化合物2,依据需要而制成合适的药物学上的剂型。
本发明是保护化合物1或化合物2的药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含有化合物1或化合物2的药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组成的药物组合物或制剂。
在制备药物学上的剂型中,其载体为药学领域常规的药物载体,例如稀释剂、赋形剂、填充剂、粘合剂、崩解剂、表面活性剂、润滑剂等;其可以制成口服和其他给药方式的各种剂型,如口服液、混悬液、胶囊、片剂、丸剂、颗粒剂、及粉针注射液等;按药学领域的常规生产方法制备,其选用含有重量百分比为0.1%-99.5%活性成分的化合物1或化合物2。也可含有0.1%-99.5%的化合物1或化合物2的药物组合物;为同领域一般技术人员能实现的技术。
本发明的使用量可根据用药途径,患者的年龄、体重、所治疗的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等变化,其服用量可以是0.001-10g/kg体重,可以一次或多次给药。
本发明目的之三在于4-[双(2-氯乙基)氨基]苯丁酰基姜黄素和4,4’-[双(2-氯乙基)氨基]双苯丁酰基姜黄素,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应用。
姜黄素衍生物,可用于但不局限于制备治疗白血病、皮肤癌、胃癌、结肠癌、肝癌、乳腺癌或前列腺癌药物。白血病优选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所述的化合物1姜黄素4-[双(2-氯乙基)氨基]苯丁酸酯在体内对多种动物肿瘤细胞移植模型均有明显抑制,尤其是对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可高达60%,而且给药组裸鼠体重无明显下降,无动物发生死亡。化合物1对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株接种NOD-SCID小鼠构建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模型,生命延长率也提高了,且未见有对小鼠的严重毒性。对小鼠肝癌H22在体抑瘤率为40-75%,同样化合物2由于结构相似,实验证明也有同样的效果。因此,该类化合物具有比姜黄素更强的抑瘤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化合物1静脉给药对小鼠肝癌H22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图
图2是化合物1口服给药对小鼠肝癌H22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图
图3是化合物1对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曲线图
图4是化合物1对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裸鼠移植瘤的作用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医科大学,未经福建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835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