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转向系统的摩擦估算和检测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81072.2 | 申请日: | 2010-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8806B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发明(设计)人: | S·D·克莱因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L5/00 | 分类号: | G01L5/00;B62D6/00;B62D101/00;B62D119/00;B62D113/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范晓斌;曹若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转向 系统 摩擦 估算 检测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专利申请要求2009年4月7日提交的序列号为61/167341的美国专利申 请的优先权,其作为参考并入本申请的全部内容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示例性的实施例涉及动力转向系统的控制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在动力转向系统中,为了多种目的试图估算系统的全部摩擦。首先,如果 摩擦过度,会影响驾驶员保持车辆的方向控制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对 其进行维修应该通知驾驶员这种情况。其次,为了转向感,如果精确估算出摩 擦幅度,可以降低驾驶员的摩擦感。
发明内容
提供一种估算由控制模块控制的转向系统中的摩擦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由 控制模块执行,估算转向载荷增益;估算转向载荷滞后;并基于载荷增益、转 向载荷滞后和参考模型来确定摩擦。
方案1:一种估算由控制模块控制的转向系统中的摩擦的方法,包括:
由控制模块执行:
估算转向载荷增益;
估算转向载荷滞后;以及
基于载荷增益、转向载荷滞后和参考模型来确定摩擦。
方案2:方案1的方法,其中由控制模块执了还包括当摩擦超过至少一个 阈值时启动报警信号。
方案3:方案1的方法,其中由控制模块执行还包括基于摩擦启动控制信 号以控制转向系统。
方案4:方案1的方法,其中估算转向载荷增益是基于转向载荷和侧向加 速度的。
方案5:方案1的方法,其中估算转向载荷滞后是基于转向载荷和转向角 度的。
方案6:方案1的方法,其中由控制模块执行还包括基于摩擦和转向载荷 增益确定附加摩擦。
方案7:方案6的方法,其中由控制模块执行还包括基于摩擦和附加摩擦 确定总摩擦。
方案8:一种估算转向系统中的摩擦的方法,包括:
基于转向角度和车辆速度计算侧向加速度;
基于施加于转向系统的一个或多个力计算转向载荷;
基于侧向加速度以及转向载荷增益和滞后计算参考转向载荷;
基于转向载荷和参考转向载荷计算总摩擦;
将总摩擦与阈值比较;以及
基于比较启动报警信号。
方案9:方案8的方法,还包括点亮报警灯、触发声音信号、以及基于报 警信号控制转向系统中的至少一种。
方案10:方案8的方法,其中确定是否存在过度摩擦包括将平均摩擦、附 加摩擦和总摩擦中的至少一个与各自的预定阈值进行比较。
方案11:方案8的方法,包括在继续摩擦估算前确定至少一个条件约束是 否在具体范围内。
方案12:一种车辆,包括:
转向系统;和
与转向系统通信的控制模块,控制模块估算转向载荷增益,估算转向载荷 滞后,并基于转向载荷增益、转向载荷滞后和参考模型来确定摩擦。
方案13:方案12的车辆,其中当摩擦超过至少一个阈值时控制模块启动 报警信号。
方案14:方案12的车辆,其中控制模块基于摩擦启动控制信号以控制转 向系统。
方案15:方案12的车辆,其中控制模块基于转向载荷和侧向加速度估算 转向载荷增益。
方案16:方案12的车辆,其中控制模块基于转向载荷和转向角度估算转 向载荷滞后。
方案17:方案12的车辆,其中控制模块基于摩擦和转向载荷增益确定附 加摩擦。
方案18:方案17的车辆,其中控制模块基于摩擦和附加摩擦确定总摩擦。
方案19:方案12的车辆,其中转向系统是电动转向系统。
附图说明
仅通过例子,其他目的、特征、优点和细节呈现在下面实施例的详细说明 中,详细说明参考附图,其中:
图1是根据典型实施例的包括摩擦估算系统的车辆的功能块图;
图2是表示根据典型实施例的包括摩擦估算系统的控制模块的数据流图;
图3和图4是表示转向载荷相对于转向角度或侧向加速度的曲线图;
图5是表示侧向加速度相对于转向载荷的曲线图;以及
图6是表示根据典型实施例的摩擦估算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810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