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燃料裂解炉尾气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68879.2 | 申请日: | 2010-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68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1 |
发明(设计)人: | 许文姬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再生资源(中山)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B01D53/78;B01D53/48;B01D47/0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千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8 | 代理人: | 童海霓 |
地址: | 528471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料 裂解炉 尾气 处理 系统 | ||
1.一种燃料裂解炉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相互连接的碳尘粒过滤系统,气固分离系统,烟气排放系统;
所述碳尘粒过滤系统包括有热气水缓冲室(3),该热气水缓冲室一端通过连接管道(1)与裂解炉尾气端相连接,该缓冲室(3)下端设置有碳渣过滤器(4),该碳渣过滤器(4)上设有排液固管(40);
所述气固分离系统与碳尘粒过滤系统相连接,包括有与缓冲室(3)另一端通过管道相连的气固分离器(2),在所述的气固分离器内装有可喷碱性水的回旋喷雾喷咀(24),气固分离器(2)的气体出口(20)通过引风管(5)与混合管道(54)的气体入口(541)相接,混合管道(54)上设有液固入口(540),液固入口(540)与设置于气固分离器(2)下端的下部水固管道(52)相通,在混合管道(54)上设置有可将下部水固管道(52)中的碱水、碳渣及引风管(5)中的气体引出、并使碱水、碳渣及气体进一步混合的引风器(6);
所述的烟气排放系统,包括有三部分,下部罐体(9),与下部罐体项部相连接的热交换器(8)及设于热交换器(8)上部的气体排放管道(16);其中,所述的下部罐体(9)与混合管道(54)的出口相连接,下部罐体(9)上设置有湿性碳尘渣口(90)及出水口(92),所述的气体排放管道(16)内也设置有可喷碱水的环型喷雾咀(16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裂解炉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另外还设置有可使热交换器(8)中的循环水、气固分离器(2)中的循环水及碳渣过滤器(4)中的循环水循环的循环水冷却系统; 该循环水冷却系统包括有冷却塔(7)、下部罐体(9),下部罐体上的出水口(92)为热水出口,热水出口直接水渣池(17),同时与水渣池(17)连接设置有过滤式沉渣池(12),碳渣过滤器(4)的排液固管(40)排出的液渣通往过滤式沉渣池(12),过滤式沉渣池(12)中的水通过循环冷却水泵(11)进出冷却塔(7);另外与所述冷却塔(7)连接有热循环水泵(13),该热循环水泵(13)同时与热交换器(8)、气固分离器(2)及碳渣过滤器(4)的热交换器水管(15)及前级循环水管(14)相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料裂解炉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体排放管道(16)及热交换器(8)上设置有相通的后级循环碱性冷水管(10),该后级循环碱性冷水管(10)与循环水冷却系统相接,循环水冷却系统还外接有冷水补给管(19)。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料裂解炉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管道(1)中设置有两层或者两层以上的多层水帘喷淋。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料裂解炉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室(3)中设置有两重水帘喷淋。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料裂解炉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碳渣过滤器(4)为双重碳渣过滤器。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料裂解炉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固分离器(2)为双塔形,包括有两个立式圆柱形筒体。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料裂解炉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碱性喷雾用水为石灰水或者已稀释的氢氧化钠水。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料裂解炉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风管(5)为方型引风管。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料裂解炉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风器的后端管道(54)长度不少于9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再生资源(中山)有限公司,未经华南再生资源(中山)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68879.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管件生产流水线的转运装置
- 下一篇:袋式除尘器中的移动管清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