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拾取器装置及使用其的光盘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167259.7 | 申请日: | 2010-04-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052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 发明(设计)人: | 中村俊辉;中井伸郎;木村茂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视听媒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11B7/13 | 分类号: | G11B7/13;G11B7/135;G11B7/09 |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拾取 装置 使用 光盘 | ||
1.一种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激光光源;
使从该激光光源射出的激光光束汇聚在光盘上的物镜;
将由光盘反射的信号光束分割成多个光束的光束分割元件;和
具有用于分别接受被分割成多个的所述信号光束的受光面的光检测器,
利用所述光检测器,对由所述光束分割元件分割的信号光束中除去推挽信号区域的光束周边部的区域的光进行检测,
使用来自所述光束周边部的光的检测信号,对作为跟踪误差信号的DPD信号进行检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束分割元件至少具有7个衍射区域,
在由设置于所述光盘的记录层的轨道槽所衍射的盘衍射光中,
包含光束的中心的0级盘衍射光入射至第一衍射区域;
0级、+1级盘衍射光入射至第二衍射区域;
0级、-1级盘衍射光入射至第三衍射区域;
0级盘衍射光的光束周边部区域的光入射至与所述第二衍射区域邻接的第四和第五衍射区域;
0级盘衍射光的光束周边部区域的光入射至与所述第三衍射区域邻接的第六和第七衍射区域,
第四和第六衍射区域相互邻接,
第五和第七衍射区域也相互邻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束分割光栅为衍射光栅,且衍射光栅面被分割为多个区域,在每个区域分别设置有规定的衍射光栅槽的形状,
所述光束分割元件的衍射光栅,以使+1级衍射光的光量与-1级衍射光的光量比不同的方式而被闪耀化。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束分割光栅是衍射光栅,且衍射光栅面被分割为多个区域,在每个区域分别设置有规定的衍射光栅槽的形状,
所述光束分割元件的衍射光栅混合存在有,以使+1级衍射光的光量与-1级衍射光的光量比不同的方式而被闪耀化的衍射光栅区域,和
+1级衍射光的光量与-1级衍射光的光量相等的矩形衍射光栅区域。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光束分割元件分割的光束中,
根据第二和第三衍射区域的光量强的符号的1级光检测PP信号,
根据第四至第七衍射区域的光量强的符号的1级光检测与物镜移动量成比例的透镜误差信号和所述DPD信号,
根据第四至第七衍射区域的光量弱的符号的1级光检测聚焦误差信号,
根据第一至第七衍射区域的光量强的符号的1级光检测信息再现信号。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光束分割元件分割的光束中,
根据第二和第三衍射区域的光量强的符号的1级光检测PP信号,
根据第四至第七衍射区域的光量强的符号的1级光检测透镜误差信号,
根据第四至第七衍射区域的光量弱的符号的1级光检测所述DPD信号,
根据第二至第三衍射区域的光量弱的符号的1级光检测聚焦误差信号,
根据第一至第七衍射区域的光量强的符号的1级光检测信息再现信号。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光束分割元件分割的光束中,
根据第二和第三衍射区域的光量强的符号的1级光检测PP信号,
根据第四至第七衍射区域的光量强的符号的1级光检测透镜误差和所述DPD信号,
根据第四至第七衍射区域的光量弱的符号的1级光检测聚焦误差信号,
根据第二至第七衍射区域的光量强的符号的1级光和第一衍射区域的±1级光检测信息再现信号。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光束分割元件分割的光束中,
根据第二和第三衍射区域的光量强的符号的1级光检测PP信号,
根据第四至第七衍射区域的光量强的符号的1级光检测透镜误差信号,
根据第四至第七衍射区域的光量弱的符号的1级光检测所述DPD信号,
根据第二和第三衍射区域的光量弱的符号的1级光检测聚焦误差信号,
根据第一至第七衍射区域的光量强的符号的1级光和第一衍射区域的±1级光检测信息再现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视听媒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日立视听媒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67259.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