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垄沟地膜一年两用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67251.0 | 申请日: | 2010-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21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发明(设计)人: | 杨祁峰;熊春蓉;孙多鑫;岳云;张成荣;张雷;段禳全;朱永永;郑有才;王彩斌;刘生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
主分类号: | A01G13/02 | 分类号: | A01G13/02;A01G1/00 |
代理公司: | 兰州中科华西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62002 | 代理人: | 李艳华 |
地址: | 730020 甘肃省兰州***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垄沟 地膜 一年 两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垄沟地膜的应用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双垄沟地膜一年两用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水资源严重匮乏,季节性干旱常驻,是我国西部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农业大省,其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严酷的自然条件导致农业生产大起大落,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自2003年在甘肃省榆中县清水驿乡杨河村试验成功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后,2005、2006、2007年连续三年全省采用这一技术种植的玉米,在遭受60年甚至100年不遇特大旱灾的情况下,增产粮食9.1万吨。2008年,种植面积289.52万亩,平均亩产粮食607.78公斤,比半膜平均亩增产137.42公斤,增产率29.22%,总产粮食17.61亿公斤,总增产3.98亿公斤,总增产值6.41亿元,用占全省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7.2%的土地,生产了占全省粮食总产量五分之一的粮食。
随着推广面积的扩大,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玉米一年之后的地膜高效利用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提高地膜利用率和作物产投比的双垄沟地膜一年两用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双垄沟地膜一年两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播前准备:首先选择上年采用旱作玉米双垄面集雨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技术种植玉米,且玉米收获后地膜未破损的地块,然后进行冬季地膜保护,最后在播种前7天清除秸秆;
(2)选种;
(3)在4月中下旬,当耕层地温稳定通过10℃时采用打孔点播,并与上年播种孔相错10~15cm;
(4)进行苗期、中期、后期的田间管理,并进行虫害防治;
(5)收获并回收残膜。
所述步骤(2)中的选种是指海拔1800m以下地区选用中、晚熟品种,海拔1800~2300m地区选用中、早熟品种,且该早、中、晚熟品种均为包衣种子。
所述步骤(3)中的点播密度是指土壤中矿质总含量为75%以上的旱川地、沟坝地、梯田地株距为32~35cm,保苗为48000~52500株/hm2;土壤中矿质总含量为55~75%的旱坡地株距为35~40cm,保苗为42000~48000株/hm2;早、中熟品种的株距为30~32cm,保苗为52500~55500株/hm2。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本发明采用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收获后,不再揭膜和耕翻土地,来年春季在原地膜上播种下茬作物,因此最大限度地防止了秋冬春季节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增加了地温,增强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可以保持良好的通透性;同时又减少了地表土的风蚀和水蚀,改善了生态环境。
2、由于本发明免耕后玉米根茬直接还田,每亩可还玉米根茬530公斤(干重),因此根茬腐烂后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能,提升了土壤的有机质,优化了土壤结构,从而提高了土壤肥力。
3、由于本发明采用一次覆膜,连续种植两茬或多茬作物,因此减少了地膜和劳动投入成本——可降低地膜和劳动投入成本150元/亩左右,真正实现了降本增效。
4、经实验,采用本发明后不但保水效果良好(参见表一),而且可以提高作物产投比(参见表二、表三),适用于年降水量在250~550mm,海拔2300m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上年采用旱作玉米双垄面集雨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技术的地块。
表一:不同覆膜时间0~100cm的土壤含水量
表二:不同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表三:马铃薯一膜用两年免耕栽培经济效益分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未经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672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携式宠物箱
- 下一篇:温室的屋脊的密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