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硅氧烷纤维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62260.0 | 申请日: | 2010-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88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2 |
发明(设计)人: | 王全;欧阳旭频;苏俊柳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市贝特利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东莞市贝特利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F6/94 | 分类号: | D01F6/94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15 | 代理人: | 李玉平 |
地址: | 215550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经济***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硅氧烷 纤维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合成纤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聚硅氧烷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们常用的合成纤维有聚丙烯纤维(丙纶)、聚丙烯腈纤维(腈纶)、聚乙烯醇缩甲醛纤维(维尼纶)、聚酰胺纤维(锦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涤纶)等等,生产合成纤维的基本原料源于石油。而石油的资源的有限,价格的频繁波动,给作为纺织品原料的合成纤维带来价格的不稳定性,不能迅速降解和回收循环利用,也造成环境的负担。
聚硅氧烷具有优异的耐高低温性能,耐候性,电气绝缘性以及生理惰性等。它具有硅油,硅橡胶和硅树脂等等的各种形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电气,建筑,汽车机械等工业以及医疗卫生,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循环回收再利用。其主要原料是单质硅,氯化钠和甲醇,来源广泛,容易获取。
公开号为CN1710162A的中国专利也公开了一种有机硅聚合物合成纤维的生产方法,其中的有机硅聚合物橡胶合成纤维配液是加成型硅橡胶组合物体系,铂系化合物硫化催化剂当遇到含有S,N,P,Sn等的化合物时,容易中毒而失去催化活性,使得组合物无法固化。其生产工艺中喷丝装置在常温下进行喷丝,因为该配液组合物在常温下依然是能够流动的液体,所以在进入加热装置之前,容易变形或者断裂,非常不适合的喷丝生产工艺,而且固化后,不可以重新熔融再喷丝。
公开号为CN101177595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湿固化有机硅压敏胶的制备方法,使用端羟基硅橡胶与纳米MQ硅树脂反应合成的有机硅压敏胶,由于羟基之间的缩合反应不彻底,使得产生的有机硅聚合物在初始有很强的粘性,不适合纺丝。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有机硅合成纤维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新的聚硅氧烷热熔性聚合物,和方便的纺丝制造工艺,纺丝时可纺性好,不易断丝,生产简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聚硅氧烷纤维的热熔料合成,其原料由α,ω-二有机基聚硅氧烷,有机硅树脂,催化剂,聚二烃基硅氧烷和颜料组成,合成时所用原料的质量比例为:α,ω-二有机基聚基硅氧烷10%~78%,有机硅树脂10%~70%,催化剂0.01%~10%,聚二烃基硅氧烷0%~30%,颜料0%~10%。
所述的α,ω-二有机基聚硅氧烷,是线性的聚硅氧烷,其结构式如下所示:
其中,R1为1~6个碳的烃基,可以是相同的或不同的,n=1000~50000,R2为烷氧基和氨烃基的其中的一种,最佳为甲氧基或者氨丙基。
原料中所述的有机硅树脂,其平均单元分子式如下所示:
〔R3SiO1/2〕a〔R2SiO2/2〕b〔RSiO3/2〕c〔SiO4/2〕d
其中,R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的任选被取代的一价有机基团,包括甲基,苯基,缩水甘油醚丙基,氨丙基,三氟丙基等有机基团,(a+b+c)/d=0.4~4.0,a/b/c/d=0.1~1.5/0~0.5/0.1~2.0/1。有机硅树脂与α,ω-二有机基聚硅氧烷进行缩聚反应,生成高分子量,具有一定网络结构的聚合物。α,ω-二甲氧基聚硅氧烷或者α,ω-二氨丙基聚硅氧烷具有较好的反应活性,与硅树脂上的Si-OH进行的缩聚反应,速度更快,反应更彻底。
所述的聚二烃基硅氧烷的粘度为50~500000mm2/s,其结构式如下所示:
其中,R1为1~6个碳的烃基,可以是相同的或不同的,包括:甲基,乙基,苯基等等。聚二烃基硅氧烷起到调节粘度和增加流动性的作用,利于纺丝的顺利进行。
所述的催化剂是用于缩聚合成反应的催化剂,可以加快缩合反应速度,主要为含氨(胺)基化合物,和硼酸酯化合物,包括氨气,乙醇胺,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氨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硼酸三丙酯等等。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聚硅氧烷纤维的制备方法,先制备热熔型聚硅氧烷聚合物,然后将热熔聚合物进行纺丝,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热熔型聚硅氧烷聚合物的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市贝特利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东莞市贝特利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市贝特利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东莞市贝特利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6226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