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内部的极耳或电池之间导电金属片及其加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57550.6 | 申请日: | 2010-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45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25 |
发明(设计)人: | 谢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谢振华 |
主分类号: | H01M2/26 | 分类号: | H01M2/26 |
代理公司: | 无锡盛阳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7 | 代理人: | 顾吉云 |
地址: | 21417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内部 之间 导电 金属片 及其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为电池内部的极耳或电池之间导电金属片,本发明还涉及电池内部的极耳或电池之间导电金属片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二次电池以及其它电子行业,都大量用到点焊技术。而传统的锡焊以及需用焊料的焊接技术多数被点焊所替代,因为需用焊料的在焊接过程中会产生铅锡粉尘,污染环境而且焊接强度不够,报废后材料处理困难,容易再次污染环境。
现有电池内部的极耳及电池之间导电金属片为铜带、镍带在复合轧机上复合而成的铜镍复合带,具体的加工方法见专利号200510038116.5的发明,因为电池的外壳材质为纯镍或镀镍钢,材质相同的两部分之间用点焊连接的性能较好,但纯镍价格昂贵,采用专利号200510038116.5的方法制作的电池内部的极耳或电池之间的导电金属片,其表面为纯镍层,与其它金属相比具有较好的点焊性,但由于目前市场上镍的价格高涨、其原材料成本非常高,导致其成本比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电池内部的极耳或电池之间导电金属片,其能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降低成本,使得其经济效益好。
电池内部的极耳或电池之间导电金属片,其包括铜质的基片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片层的表面复合有镀镍钢,所述镀镍钢的镀镍层为外层。
电池内部的极耳或电池之间导电金属片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其包括以下步骤:
a、铜带和钢带的清洗、除油
采用牌号为TP1、TP2、TU1或TU2的铜带,牌号为SPCC、SPCE或者其他牌号的低碳钢带,用除油剂清洗;
b、对钢带表面进行去氧化层处理
用钢丝刷将钢带表面的氧化层去除;
c、对钢带的表面进行离子处理
将钢带置于硫酸和氢氟酸配置的混合酸中浸泡10小时,其中硫酸和氢氟酸的体积比(2-4):1;
d、将经过c步骤处理的钢带的表面进行电镀
按重量配比取氨基磺酸镍290-720份、硼酸30-42份、NiCL2.6H2O 0-27份、湿润剂0-0.056份配置电镀液;在电镀液的PH值为3.8-4.2,温度为50℃-65℃的条件下对钢带的表面进行电镀、电镀的电流密度为2A/D㎡-80A/D㎡;
e、对铜带、镀镍钢带进行退火
将铜带、镀镍钢带分别加热到700℃-800℃,铜带自然冷却,镀镍钢带在在氢气保护下冷却;
f、将铜带、镀镍钢带的表面分别进行抛光
用钢丝轮制造的抛光设备对铜带和镀镍钢带分别进行清刷抛光;
g、复合
将铜带、镀镍钢带在复合轧机上复合,所述镀镍钢带的钢质表面与铜带接触并复合;
h、退火
将复合带在氢气保护下加热到800℃-850℃,氢气保护冷却退火;
i、冷轧
将经过h步骤处理的铜带用轧机冷轧到所需要的厚度。
采用上述工艺制作的镀镍钢带与铜带的复合带,由于其两外表面仍旧分别是铜、镍,其使用功能并未降低,由于中间一层为钢,钢的原材料成本大大低于镍的原材料成本,其能够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其结构见图1,其包括铜质的基片层1,铜质的基片层1的表面复合有镀镍钢2,镀镍钢2的镀镍层3为外层。
其工艺流程见图2,其具体实施例如下:
实施例1,选用牌号为TP1、TP2、TUI、TU2或者其他牌号的紫铜带,牌号为SPCC、SPCE或者其他牌号的低碳钢带,用除油剂清洗;用钢丝刷将钢带表面的氧化层去除;将钢带置于硫酸和氢氟酸配置的混合酸中浸泡10小时进行表面离子处理,其中硫酸和氢氟酸的体积比2:1;按重量配比取氨基磺酸镍290份、硼酸30份、湿润剂0.056份配置电镀液;在电镀液的PH值为3.8,温度为50℃的条件下对钢带的表面进行电镀、电镀的电流密度为2A/D㎡;将铜带、镀镍钢带分别加热到700℃,铜带自然冷却,镀镍钢带在在氢气保护下冷却;然后用钢丝轮制造的抛光设备对铜带和镀镍钢带分别进行清刷抛光;将清刷抛光后的铜带和镀镍钢带在复合轧机上复合;将复合带在氢气保护下加热到800℃,氢气保护下冷却退火,最后将复合带冷轧到所需厚度,在根据客户需要退火分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谢振华,未经谢振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5755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激光器
- 下一篇:一种辐照改性的氟树脂薄膜及制备工艺和太阳能柔性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