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心电遥测背心及其工作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141638.9 | 申请日: | 2010-04-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71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1 |
| 发明(设计)人: | 汪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B5/0416 | 分类号: | A61B5/0416 |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张惠忠 |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触 智能 遥测 背心 及其 工作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及时获取心电信号的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对于心脏疾病患者,如何及时获取异常心电信号是监护与诊断的一大难点,常规心电图检查无法胜任这一需求,动态心电图Holter仪虽可通过持续记录患者心电信号以满足诊断需要,但仍存在缺陷。具体而言,现有心电检测/监护设备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一、现常用的一次性心电电极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1)电极片贴附在毛发处难以固定,即使剔除毛发也会因患者运动等造成脱落或移位,对心电数据产生较大干扰;2)长时间贴附电极极易造成电极附着处的皮肤过敏,从而导致无法持续监测心电信号;3)电极片多为一次性,增加了患者医疗成本与环境成本。
二、现有动态心电图Holter仪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缺少远程诊断方面的缺陷,具体表现为:1)Holter的主要功能是记录心电信息,不具备实时诊断功能。在心电数据出现异常而病人未能发现时,会延误治疗;2)Holter需要存储连续心电信号,无效数据量大,存储与处理成本高;3)普通人不具备心脏生理与病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大量的正常心电数据造成了医护资源的浪费。
为使心电监护设备更加满足应用需求,在电极改进方面,专利CN03219090.5公开了一种金属接触球电极,改善了现有电极存在的缺陷,延长了连续监护时间,但不能解决电极导致皮肤过敏等问题;专利CN200720034552.X和专利CN200820051242.3公开的心电电极具有相同缺陷;专利CN200420038964.7公开了一种气囊式背心,基于连通原理使所有电极与人体保持相同的接触压力,但没有改进心电电极,仍存在皮肤过敏等缺陷;专利CN200620046891.5和专利CN200920089699.8采用将导电纤维缝制在服装内的方法实现了心电信号采集,解决了现有一次性电极存在的缺陷,但成本较高。在远程诊断方面,不同产品区别于采用何种方法实现无线传输方面上。专利CN200420005984.4采用电话线作为传输方式,专利CN200420032423.3采用无线传输(TR100E模块)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方式作为传输方式,专利CN200820074478.9采用无线传输(无线传输协议IEEE802.15.4,IEEE802.11b/g)与PDA或个人电脑作为传输方式,专利CN200820108096.3采用GPRS实现无线传输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不受场所限制、可持续使用的非接触式智能心电遥测背心及其工作方法。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心电遥测背心,信号检测装置通过接口与信号处理装置连接;
信号检测装置包括背心,若干个电极,固定扣底,与固定扣底相匹配的扣带,接口,导联线;背心上均匀布置至少三个电极,各电极之间通过导联线相互连接,背心上设置若干个固定扣底和若干个与固定扣底相匹配的扣带,导联线通过接口与信号处理装置连接;
信号处理装置包括心电信号预处理电路,A/D转换器,存储模块,智能分析模块,系统控制模块,数据传输线,智能数据传输装置;心电信号预处理模块的信号输入端与接口连接,心电信号预处理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A/D转换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A/D转换器的信号输出端与存储模块的第一信号输入端连接,存储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智能分析模块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智能分析模块的信号端与系统控制模块的信号端连接,系统控制模块通过智能数据传输线与数据传输装置连接。
本发明的电极为测量和反馈电极。
基于本发明的非接触式智能心电遥测背心的工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设置在背心上的若干个电极测得的心电信号经过接口传输给心电信号预处理电路,心电信号预处理电路对心电信号进行前置放大、50Hz陷波、带通滤波、主放大处理后传输给A/D转换器;
第二步,A/D转换器对第一步处理后的心电信号进行模数转换;
第三步,经过第二步转换后的心电信号传输到存储模块,存储模块将数据传输到智能分析模块;
第四步,系统控制模块根据智能分析模块的分析结果,将数据通过数据传输线传送到智能数据传输装置上;
第五步,智能数据传输装置根据心电监护的需要,判断是否需要与远程监护中心通讯。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4163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