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高钢材耐腐蚀性的微合金化复合包芯线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140302.0 | 申请日: | 2010-03-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58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 发明(设计)人: | 樊兴龙;李志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猴王焊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1C7/00 | 分类号: | C21C7/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33000***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提高 钢材 腐蚀性 合金 复合 包芯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芯线,尤其是涉及一种提高钢材耐腐蚀性的微合金化 复合包芯线。
背景技术
钢铁的锈蚀实际上是一种氧化反应,当钢铁氧化后,钢表面就形成的红 褐色的氧化铁。然而不幸的是:普通钢表面在形成的氧化铁后,锈蚀并没停止, 依然会继续氧化,使锈蚀不断扩大,最终造成物件的毁损。而在海水或潮湿, 高热环境气候下,普通碳钢的锈蚀会加速进行,最终形成孔洞。虽然利用油漆 或耐氧化的金属(例如,锌,镍和铬)进行电镀可以保护钢铁表面,但是, 这种保护仅是一种外在薄膜的保护,不能维持很长时间,如果保护层被破坏, 下面的钢材又开始锈蚀。
当然采用不锈钢和双相不锈钢防锈蚀,物件可以维持很长时间不锈蚀。 但采用不锈钢防锈蚀,其成本是惊人的。为了节约我国的贵重资源,为国家 重点工程降低成本,冶炼出具有高耐腐蚀性能且成本低廉的新型耐海水腐蚀 的钢种已经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降低成本、提高钢材耐腐蚀性能的微合金化复 合包芯线,主要解决现有普通高强度钢不耐腐蚀、使用不锈钢和双相不锈钢 防锈蚀成本高等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该微合金 化复合包芯线包括碳钢外皮和粉状内芯,所述粉状内芯中的元素组份及质量 百分比为:Ca:15~25%,Si:35~44.5%,Ba:1.6~3%,稀土金属:3.1~5%、Zr: 2.1~3.5%,B:0.3~0.7%,Ti:1.2~1.8%,Al:0.8~1.2%,V:0.3~0.7%,Ta: 0.8~1.2%,余量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作为优选,所述粉状内芯中的元素组份及质量百分比为:Ca:22%,Si:38%, Ba:2.7%,稀土金属:4.5%、Zr:2.9%,B:0.4%,Ti:1.7%,Al:1.0%,V: 0.5%,Ta:1.0%,余量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在本发明包芯线中,Ca是强脱氧剂,进入钢液后成为气态,在上浮过程 中与氧作用生成Ca的氧化物。将包芯线中的Ca的含量控制在15~25%内,能 改善钢液的流动性能和净化钢液的纯洁度。而Ba是活性元素,可降低钢水中 夹杂物含量、增加了钢水的流动,使钢水更加均匀。复合使用Ca、Ba脱氧, 其产物可形成多元互溶体,降低脱氧产物的活度和熔点。Ba可以起到促进Ca 的作用,有利于脱氧进行,使钢液净化效果更好,有利于钢中夹杂物聚集上 浮。
包芯线中Si的含量控制在35~44.5%内,具有良好的脱氧效果,同时还 可增强钢材的延展性,提高钢材的耐腐蚀性能。
包芯线中0.3~0.7%的V(钒)可细化组织晶粒,提高强度和韧性。并且 钒与碳形成的钒碳化物,在高温高压下可提高抗钢材的耐氢腐蚀能力。
稀土金属又称稀土元素,是元素周期表IIIB族中钪、钇、镧系17种元素 的总称,包芯线中的稀土金属可提高钢的韧塑性特别是横向冲击韧性,改善 钢材的各向异性;并且稀土还能净化和强化晶界,阻碍晶间裂纹的形成和扩 展,有利于改善塑性尤其是高温塑性;此外,稀土也能促进铁素体中的碳(氮) 化物析出,改变渗碳体的组成和结构并使碳化物球化、细化和均匀分布,因 此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钢材的耐腐蚀性能。
此外在包芯线中,Zr可以降低N的有害作用,在钢中形成氮化物,并且 具有明显的变质作用,当钢水中的夹杂物MnS依附在Zr、Ti、Al的复合氧化 物上成核并生长后、可以进一步细化晶粒,抑制奥氏体晶粒的长大,提高钢 材的力学性能,并可提高钢材的抗裂纹扩展能力。
微量的B可以强化晶界,起到细化晶粒作用。并且和一定比例的Ti、稀 土金属相互作用,对钢材起到了很强的细化晶粒作用。
Ta(钽)有非常出色的化学性质,当与Ti、稀土金属配合后加入钢水中, 可显著提高钢的耐高热腐蚀的能力。
Al通常作为脱氧剂,但Al与Ta、Si合用,可赋予钢材抗高温氧化性能 及抗硫化氢气体的腐蚀的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猴王焊材有限公司,未经湖北猴王焊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403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便携式手背静脉生物特征采集识别设备
- 下一篇:一种侦测多点触碰的方法及触摸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