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T/R/H多元功能纤维混纤高质感纱线的生产工艺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139429.0 | 申请日: | 2010-04-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75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 发明(设计)人: | 段亚峰;王荣根;刘越;朱俊伟;李旦;朱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绍兴文理学院 |
| 主分类号: | D02G3/04 | 分类号: | D02G3/04;D02G3/36 |
| 代理公司: | 绍兴市越兴专利事务所 33220 | 代理人: | 蒋卫东 |
| 地址: | 312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元 功能 纤维 混纤高 质感 纱线 生产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T/R/H多元功能纤维混纤高质感纱线的生产工 艺。
背景技术
T/R结构的混纤纱及其仿毛织物在纺织教材经典技术工具书中已 有介绍,是近几年来国际纺织品市场上非常流行的时装面料。其中, “T”代表涤纶纤维,“R”代表粘胶纤维。大量文献和实验数据表明, T/R混纤结构的纱线及其织物充分利用了涤纶纤维弹性模量高、保形 性好、强度大、坚牢耐用而粘胶纤维柔软、滑爽、回潮率高、吸湿透 气性和人体肌肤亲和性好等各自优点,混纺后两种纤维扬长避短、优 势互补,克服了纯涤纶纤维织物过于硬挺、回潮率极低、吸湿透气性 差、易摩擦起静电和粘胶纤维纯纺织物过于柔软、缺乏身骨、湿态强 度低、缩水率大、保形性差等缺点,因此,T/R混纺织物具有很好的 仿毛外观风格和服用性,备受市场和消费者青睐,是中高档时装和制 服的理想面料。但是,常规涤纶和粘胶纤维的结构和性质决定了它们 的混纺纱织物在外观质感和服用舒适性等方面仍存在一些技术缺陷, 制约了化纤仿毛织物档次的进一步提升。例如,服用过程中易因磨擦 起极光,导湿性差、手感和舒适性还是无法与纯毛织物媲美,并且不 具备抑菌保健功能。随着全球经济和材料科学、化纤技术等的发展, 一方面,人们的衣着理念和消费习惯发生了明显改变,早已从先前的 讲究外观色彩和坚牢耐用转变为追求风格质感个性与保健舒适性,传 统的T/R仿毛织物已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不能满足现代中高档服装 尤其是时装流行的质感和功能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分子设计理论和 仿生技术的应用,化学纤维的种类、材料结构和功能也因此发生了重 大变化,各种改性和异形截面差别化、功能化化学纤维应运而生,新 品种层出不穷,例如,阳离子染料可染涤纶、阻燃涤纶、“+”和“*” “H”形等异形截面吸湿排汗涤纶、多微孔涤纶、原液着色发光涤纶、 抗菌粘胶、负离子粘胶、远红外保健粘胶等等,为高质感功能性T/R 仿毛织物新品种开发创造了条件。在化学纤维改性仿生高质感化、功 能化的同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与健康观念与日益增,对天然纤维材料 的独钟心态与返璞归真消费心理也在纺织品中高层消费群体中不断 回升,彩色棉、有色蚕丝和汉麻(英文名为“harm”,是一种生物改 良无毒大麻韧皮纤维,本发明中用“H”表示)等天然生态绿色纤维 面料成为高档时尚服装消费的热点,汉麻纤维初加工及其混纺纱工艺 技术产业化开发已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综上所 述,T/R仿毛织物新品种生产技术是中高档服装面料研究开发的重要 方向。用异形截面差别化吸湿排汗涤纶、抗菌功能改性粘胶与汉麻等 新型纤维材料为原料,通过工艺优化纺制的T/R/H多元功能纤维混纤 结构高质感纱线,利用长效抗菌功能粘胶纤维和汉麻纤维实现纱线的 抗菌性能,利用汉麻纤维与吸湿性涤纶的特殊截面结构及其在纱线中 的合理分布提高纱线的导湿性进而实现纱线的吸湿排汗功能,可为 T/R/H多元功能纤维高质感舒适型功能服装面料和家纺织物系列新产 品开发提供更好的原材料和新技术支持。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T/R/H多元功 能纤维混纤高质感纱线结构及其生产工艺技术。本发明纱线整体呈三 种多元功能纤维立体混纤结构和涤纶、麻纤维主体分布于纱线内部形 成骨干、粘胶纤维主体分布于纱线表面形成亲肤层,亲肤层富有弹性 身骨又手感滑爽、表面柔软的高质感效应;本发明产品具有很好的保 形性和抑菌性、吸湿排汗性等多元功能舒适保健作用,适用于织制高 档服装面料、床单、被罩和沙发布等织物,是一种理想的仿生功能纱 线新材料。
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T/R/H多元功能纤维混纤高质感纱线的生产工艺,原料采用 异形截面涤纶、功能改性粘胶和汉麻纤维或者采用多微孔改性涤纶、 功能改性粘胶和汉麻纤维,所述的原料分别经开松、梳理除杂、精梳 制条加工制成纯净、整齐、蓬松、柔软、平行顺直的短纤维须条;再 对异形截面或多微孔涤纶短纤维须条进行条练碱减量,然后再利用并 条混纤原理使之与功能改性粘胶、汉麻纤维须条并条,通过反复并条 针梳实现三种功能纤维的均匀混合;混合梳理后的混纤须条最后依次 经过粗纱→细纱→络筒→并纱→捻线工序加工成单纱或股线成品纱 线;其中涤纶、汉麻纤维主体分布于纱线内部形成骨干,功能改性粘 胶纤维主体分布于纱线表面形成亲肤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绍兴文理学院,未经绍兴文理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3942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