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酮内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139095.7 | 申请日: | 2010-03-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24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 发明(设计)人: | 陈卫民;宋秋玲;张文;郭葆秦 | 申请(专利权)人: | 暨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7H17/00 | 分类号: | C07H17/00;C07H1/00;A61K31/7056;A61K31/706;A61P31/04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裘晖;陈燕娴 |
| 地址: | 510632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内酯 化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1.一种类泰利霉素抗生素的酮内酯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结构式:
其中n为1、2或3,R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类泰利霉素抗生素的酮内酯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1)将克拉霉素I、水和乙醇在室温下搅拌均匀,温度降至0℃,滴加盐酸,室温下搅拌,温度降至5℃,调节pH至10.5~11.0,搅拌,过滤,洗涤,干燥,得到化合物II;
(2)将化合物II的二氯甲烷溶液、苯甲酸酐、无水三乙胺和5-二甲基氨基吡啶在冰浴中进行反应,再加入饱和碳酸氢钠,分液,洗涤,干燥,过滤,浓缩,柱层析,得到化合物III;
(3)向N-氯代丁二酰亚胺的二氯甲烷溶液中滴加二甲硫醚,再滴加化合物III,然后滴加三乙胺的二氯甲烷溶液进行反应,干燥,过滤,浓缩,柱层析,得到化合物IV;在-5~0℃条件下,向化合物IV的吡啶溶液中滴加甲磺酰氯,反应结束后洗涤,干燥,过滤,浓缩,柱层析,得到化合物V;
或向化合物III的二氯甲烷溶液中加入吡啶,冷却后滴加三光气和二氯甲烷,升至室温进行反应;冷却至0℃以下,加入饱和食盐水进行分液,洗涤,干燥,过滤,浓缩,柱层析,得到化合物VI;将化合物VI的二氯甲烷溶液和氯铬酸吡啶盐在室温下进行反应,洗涤,干燥,过滤,浓缩,柱层析,得到化合物VII;
(5)将化合物V或化合物VII溶于丙酮,加入二氮杂二环,回流反应;蒸发除去溶剂,洗涤,干燥,过滤,浓缩,柱层析,得到化合物VIII;
(5)将氢化钠的二甲基甲酰胺溶液冷却至-10℃,保护气体氛围下加入化合物VIII,滴加羰基二咪唑的二甲基甲酰胺溶液,在-10℃~-5℃下搅拌反应,洗涤,干燥,过滤,浓缩,得到化合物IX;
(6)将化合物IX溶于乙腈,加入芳环连四唑烷基胺,于55℃下搅拌反应,冷却,加入冰水,用乙酸乙酯萃取,经过滤浓缩所得残余固体用甲醇溶解,回流反应,浓缩,洗涤,过滤,柱层析,得到类泰利霉素抗生素的酮内酯化合物;
其中I、II、III、IV、V、VI、VII、VIII和IX的结构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类泰利霉素抗生素的酮内酯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芳环连四唑烷基胺按以下步骤制备得到:
(1)将芳基腈溶解于N,N-二甲基甲酰胺中,搅拌下依次加入叠氮化钠和氯化铵;在氮气氛围中,在油浴条件下进行反应;冷却至室温,分液,调节pH至5~5,搅拌后静置,析出晶体;抽滤,母液放在冰水冷却,继续有晶体析出,合并上述所得晶体,洗涤,得到芳环连四唑A;
或将芳基甲醛溶于氨水和四氢呋喃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碘,搅拌,加入硫代硫酸钠溶液,萃取,干燥,过滤,浓缩后溶于水,加入叠氮钠和溴化锌,回流反应,加入盐酸和乙酸乙酯,搅拌溶解,分离出有机相,水相用乙酸乙酯萃取,浓缩,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过滤,将滤液调节pH至5~5,静置,析出晶体;抽滤,母液放在冰水冷却,继续有晶体析出,合并上述所得晶体,洗涤,得到芳环连四唑B;
(2)将芳环连四唑A或芳环连四唑B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中,依次加入碳酸钾和N-(3-溴丙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在氮气保护下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倾入冰水中,过滤,洗涤,柱层析,得到N-芳环连四唑烷基邻苯二甲酰亚胺;
(3)将N-芳环连四唑烷基邻苯二甲酰亚胺溶于无水乙醇和乙腈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水合肼,加热回流反应;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过滤,洗涤,蒸发去除溶剂,残余物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再用二氯甲烷萃取,合并有机相,洗涤,干燥,柱层析,得到芳环连四唑烷基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类泰利霉素抗生素的酮内酯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芳基腈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类泰利霉素抗生素的酮内酯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芳基甲醛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类泰利霉素抗生素的酮内酯化合物应用于制备抗菌药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暨南大学,未经暨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39095.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发动机仓内快速自动灭火系统
- 下一篇:硫磷氮钼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用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