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管芯及异型胶管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33023.1 | 申请日: | 2010-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987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发明(设计)人: | 孙敬;邹勇;宫建坤;梁燕锐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D23/00 | 分类号: | B29D2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芯 异型 胶管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芯及异型胶管制备方法,尤其是异性管管芯及由该管芯制备异型胶管的方法。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橡胶管、尤其是汽车用橡胶管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通常,橡胶管的制备方法一般分为模压成型和挤出后穿芯硫化成型两种方式。
模压成型的方法是指将胶料放入模具中模压成型,然后放入平板硫化机经硫化成型。该方法通常需要先加工出符合产品形状和角度的模压模具,该模具由上下模板及胶管中间的支撑管芯两部分组成。该方法制备的橡胶管的表面光滑,但是在制作过程中,一般采用高压、高温、短时间硫化。而在高压的条件下,支撑管芯在产品硫化成型过程中容易偏位,从而导致橡胶管产品明显偏心,导致产品良率极低。
挤出后穿芯硫化成型的方法,是指首先连续挤出中空的胶管管坯,然后管坯穿入一定形状的管芯上面,放入蒸汽硫化罐硫化成型。该方法未大批量生产方式,相对模压硫化方式,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并且降低了成本。但对于异型胶管,由于管坯具有弯角,导致硫化后弯角后段整体内径尺寸的偏大,造成异型管整体内径尺寸,尤其是两端口内径偏差较大,大大降低了异型管产品的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通过挤出后穿芯硫化成型制备异型管时,异型管整体内径尺寸偏差较大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管坯,通过该管坯制备的异型管整体内径尺寸偏差小,大大提高了异型管产品的质量。
本发明公开的管芯包括笔直的前段和后段,以及弯角;所述前段、弯角和后段依次连接,并且所述前段的热膨胀系数大于后段的热膨胀系数。
另外,本发明还公开了采用上述管芯制备异型胶管的方法,包括:
a、将胶料挤出,得到内部具有管腔的中空管坯;
b、将管芯插入管坯的管腔中,得到待硫化管坯;其中所述管芯为上述的管芯,插入时使管芯前段先进入管腔;
c、将待硫化管坯进行硫化,得到异型胶管前体;
d、将管芯脱出,得到异型胶管。
在异型胶管的制备过程中,将胶料挤出后,得到的管坯未经硫化,尺寸稳定性不足,使其在经过后续硫化后得到的产品容易出现尺寸变化的问题。尤其是异型管具有弯角,使其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而在本发明公开的方法中,通过对管芯的特定调整和选择,并在制备异型胶管时方法的控制,使管芯在硫化过程中,不同区域产生不同程度的膨胀,对管坯的尺寸施加影响,大大降低了异型胶管产品内径的差别,提高了产品质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公开的管芯包括笔直的前段和后段,以及弯角;所述前段、弯角和后段依次连接,并且所述前段的热膨胀系数大于后段的热膨胀系数。
在本领域中,管芯与所要制备的异型胶管的形状是相应的。通过上述结构的管芯能较好的解决异型胶管产品内径差别的问题。同时,发明人发现,当所要制备的异型胶管上弯角(相应的为管芯的弯角)的角度越小,其内径差别越大。为更好的体现消除异型胶管内径差别的效果,优选情况下,所述弯角角度不大于100°,进一步优选为55-85°。即在制备具有上述范围内弯角的异型胶管时采用具有本发明公开的特征的管芯效果更显著。
根据本发明,所述前段的热膨胀系数比后段的热膨胀系数大(1-3)×10-5℃-1,优选情况下,前段的热膨胀系数比后段的热膨胀系数大(2-3)×10-5℃-1。对于制备不同材料的异型胶管时,管芯前段和后段的热膨胀系数可根据实际使用过程进行调节,使异型胶管内径差别减小即可。
单独的,对于所述管芯的前段,优选情况下,其热膨胀系数为(1.2-3.2)×10-5℃-1,进一步优选为(2.1-3.1)×10-5℃-1。对于所述管芯的后段,优选情况下,其热膨胀系数为(1-20)×10-7℃-1,进一步优选为(1-10)×10-7℃-1。
其中,对于管芯前段的材质,可选自铜、铁、铝中的一种,优选为铝、铜中的一种;相对的,对于管芯后段的材质,可选自殷钢、石英、锡、无氧铜中的一种,优选为殷钢、锡、石英中的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3302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