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柴油机气缸体水套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21511.0 | 申请日: | 2010-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79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发明(设计)人: | 赵建伟;王兴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四达动力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1/14 | 分类号: | F02F1/14;F01M5/00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04 | 代理人: | 殷红梅 |
地址: | 214187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柴油机 缸体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柴油机部件的改进,具体是一种柴油机气缸体水套结构, 属于机械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内燃机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高温气体燃烧释放出的热量使得受热部件的 热负荷很高。为了保证这些受热部件能够正常工作,解决好受热部件的换热 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受热关键部件——气缸体和气缸盖来说,冷却水套 的结构设计能够解决好他们的换热问题。
内燃机水套内的冷却介质与气缸体-气缸盖壁面之间热量传递比较复杂, 通常分为对流换热、核态沸腾换热、过渡沸腾换热和膜态沸腾换热四种状态。 通常的热交换处于对流换热状态,冷却介质的流动速度是影响对流换热系数 的主要因素,流速高则冷却介质同壁面的对流作用强烈,对流换热系数高。 随壁面过热度提高,在压力适宜条件下,冷却介质与气缸体-气缸盖壁面之间 可能发生核态沸腾换热,即在固体壁面产生气泡、气块和气柱。若冷却介质 流动足够强烈,生成的气泡被冷却介质带走,新的气泡生成,受气泡剧烈扰 动的影响,核态沸腾阶段冷却介质与气缸体-气缸盖壁面的换热系数较高。若 冷却介质流速较低,气泡在固体壁面积聚,局部区域将会形成热阻较大的汽 膜,冷却介质与壁面间可能会进入过渡沸腾阶段或膜态沸腾阶段,此时冷却 介质与壁面间的换热系数急剧降低,该局部区域内的固体温度剧增。
内燃机冷却系统任务是保证内燃机在较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工作。不同结 构部位对冷却的需求不同,例如气缸盖“鼻梁区”和气缸体靠近“活力岸”附 近工作温度较高的区域,需要较好的冷却以避免局部过热;而气缸体底部等 部位的温度相对较低,需要减小冷却以防止局部过冷。根据冷却介质与气缸 体-气缸盖壁面间的换热状态,在水套结构设计中往往要求冷却介质在热负荷 较高的区域保持较高的流速。内燃机内的冷却介质流动大多靠水泵驱动,水 流量增大会显著增加水泵的功率消耗,也可能加剧局部流动区域的汽蚀,产 生不利影响。总的说来,气缸体-气缸盖水路设计要在适当的流量下,对于较 热区域保持较好的冷却;对于较冷区域则要减少散热。综合以上因素,水套 分析中通常重点关注的是各缸间的水流量分配、气缸盖“鼻梁三角区”附近 流速、气缸体水套顶部流速和水路系统总流动损失等几个方面。
内燃机冷却水套结构一般由气缸体水套和气缸盖水套组成的,传统的水 流组织一般是:冷却水从气缸体一侧进入,经气缸体水套后进入到气缸盖水 套内,然后从气缸盖一端流出,即发动机内的水循环是从气缸体流到气缸盖, 冷却水的进出口分别位于气缸体和气缸盖上。冷却水也是先吸收气缸体的热 量后,再吸收气缸盖的热量,最后从气缸盖流出。在传统的小功率高速柴油 机气缸体水流场的布置中,气缸体水套结构一般如图3所示:冷却水从水泵 侧通过布水道和进水孔进入气缸体水套,借助各缸水套间的开孔,调节水流 横向贯穿各缸水套,各缸的冷却水然后经进分布于排气侧的出水孔流入气缸 盖水套。这种结构未考虑各气缸体水套的双向绕流,单个进水孔的设计势必 增强气缸体水套位于排气侧(发动机后端方向)的水流速度,而在进气侧一 侧水流速度减缓,造成气缸体局部温度冷热不均,发生热变形,从而影响整 机可靠性。
如图3、图4所示,该种水套布置方式也未考虑柴油机机油的冷却,气 缸体进气侧主油道和水道分离,不紧凑,且气缸体上部进气侧的结构强度弱 于排气侧,装配变形较大;在发动机运行中,可能会造成整机振动、噪声较 大、机油耗高、排放差和不易清砂等缺陷,从而影响整机舒适性和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巧妙合理 的柴油机气缸体水套结构,该结构能够有效改善气缸体的冷却效果,提高机 油冷却效果,增加气缸体进气侧刚度,同时能够满足高排放要求,达到降低 噪声和增加零部件可靠性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四达动力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四达动力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15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尼龙保持架机床主轴轴承
- 下一篇:活塞圆周运动式内燃机中的缸体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