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钝化后互连结构形成的硅通孔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19558.3 | 申请日: | 2010-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44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25 |
发明(设计)人: | 曾明鸿;黃招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485 | 分类号: | H01L23/485;H01L21/6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德恒律师事务所 11306 | 代理人: | 高雪琴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钝化 互连 结构 形成 硅通孔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发明要求于2009年2月24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61/154,979的优 先权,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涉及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更具体地,涉及硅通孔和 钝化后(post passivation)互连结构的制造。
背景技术
半导体工业由于各种电子部件(例如,晶体管、二极管、电阻器、电 容器等)的集成密度的连续改进而经历了持续的快速发展。在极大程度上, 集成密度的这种改进源自最小部件尺寸的重复减小,使得更多的部件集成 到给定的芯片区域内。这些集成改进本质上是二维(2D)的,即被集成部 件占用的体积主要在半导体晶片的表面上。尽管光刻的重大改进导致2D 集成电路形成的显著改进,但对于可以二维实现的密度来说存在物理限制。 一种限制在于对这些部件需要使尺寸最小化。此外,当将更多的器件放在 一个芯片中时,需要更复杂的设计。其他限制在于随着器件数量的增加, 器件之间互连的数量和长度的显著增加。当互连的数量和长度增加时,电 路RC延迟和功耗都会增加。在用于解决上述限制的努力中,通常使用三 维集成电路(3DIC)和堆叠管芯。
由此,硅通孔(TSV)用在3DIC和用于连接管芯的堆叠管芯中。在这 种情况下,TSV通常用于将管芯上的集成电路连接至管芯的背侧。此外, TSV还用于提供短路接地路径,其用于通过被接地金属膜覆盖的管芯背侧 使集成电路接地。集成电路通常包括用于将集成电路连接至其他电路的接 触区域。接触结合(contact-bonding,CB)焊盘通常形成在金属层(即,金 属的顶层)中,其通过钝化后互连(post passivation interconnect,PPI)结构 连接至TSV。然而,传统的PPI工艺提供了对CB的弱粘附力,并引起高 接触阻抗。因此,需要改进的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来克服传统工艺的缺点。
发明内容
一个或多个公开的实施例描述了一种集成电路结构,该结构包括:半 导体衬底;硅通孔(TSV),延伸到半导体衬底中;焊盘,形成在半导体 衬底上方,并与TSV隔开;以及互连结构,形成在半导体衬底上方,并电 连接TSV和焊盘。该互连结构包括形成在焊盘上的上部和与焊盘相邻的下 部,并且上部延伸以电连接TSV。
至少一个实施例描述了一种集成电路结构,该结构包括:半导体衬底; 低k介电层,在半导体衬底的上方;金属线,形成在低k介电层中;第一 钝化层,形成在低k介电层上并露出金属线的一部分;焊盘,形成在第一 钝化层中以及金属线的露出部分上;硅通孔(TSV),穿过第一钝化层和 低k介电层,并延伸到半导体衬底中;以及互连结构,形成在第一钝化层 的上方,并电连接TSV和焊盘。该互连结构包括焊盘上的上部和与焊盘相 邻的下部,并且上部延伸以电连接TSV。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进行以下的详细描述,其中:
图1至图7是在TSV工艺中形成的钝化后互连(PPI)结构的示例性 实施例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总的来说涉及通孔结构的制造,其可以应用于具有钝化后互连 (PPI)结构(连接至接触结合(CB)焊盘,用于在堆叠晶片/管芯上形成 垂直互连)的硅通孔(TSV)的制造。硅通孔(TSV)还被称为衬底通孔 或晶片通孔,如本文所定义的,提供衬底上的一个或多个导电层(例如, 金属互连层、包括结合焊盘的接触焊盘)之间的连接,导电层(例如,金 属互连层)和半导体层(诸如硅部件)之间的连接,和/或形成在衬底上或 连接至衬底的部件之间的其他期望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由通孔提供的 该连接提供了从一个部件到另一部件的电路径。通孔可填充有导电材料、 绝缘材料和/或本领域使用的其他材料。此外,通孔可形成在衬底上,该衬 底在衬底上的一层或多层(包括介电层、金属层、半导体层和/或本领域已 知的其他部件)中包括开口。
这里,图1至图7的截面图示出了在TSV工艺中形成的PPI结构的示 例性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95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熔丝的集成电路与其系统
- 下一篇:线接合芯片封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