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雾产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19187.9 | 申请日: | 2010-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42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松坂建志;大村真吾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61N1/44 | 分类号: | A61N1/44;A61H33/12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许玉顺;胡建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产生 装置 以及 美容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混合并放出雾和金属粒子的雾产生装置,以及具备该雾产生装置的美容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雾产生装置作为向面部等的人体部位放出雾从而获得润肤等的美容效果或实现肌肤护理的目的的装置而被使用,所述雾是通过加热器使液体沸腾气化后的蒸气(暖雾),或者通过超音波使液体雾化后的雾(冷雾)。另外,雾是指如上所述那样使液体气化后的蒸气(暖雾)、使液体雾化后的冷雾等,后文中雾也是相同的意思。
专利文献1中的雾产生装置构成为包括:雾产生机构,构成为从液体生成雾,并经由雾通路从雾放出孔放出雾;以及放电部,具有设在雾通路内的一对第1电极部(电极部)以及配置在该第1电极部之间的第2电极部(中间电极)。而且,通过在放电部的第1电极部以及第2电极部间进行放电,从而生成金属微粒子,使金属微粒子和雾混合后进行放出。由此,能够同时获得基于雾的肌肤保湿效果和基于金属微粒子的肌肤抗菌效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9427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的雾产生装置中,在放电部进行放电的情况下,由于在第1电极部与距离第1电极部最近的第2电极部(中间电极)的边缘(edge)部(端部)之间形成放电路径,因此该边缘部逐渐减少而第2电极部逐渐被消耗。因此,如上述的雾产生装置那样,在第1电极部的轴方向和第2电极部的轴方向正交构成的情况下,放电所引起的消耗方式是以例如从第2电极部的上端侧的边缘部靠近第1电极部的部位开始向下方向偏斜,由此放电路径的偏差幅度(ぶれ幅)变大(放电难以稳定),因此需要得到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地进行放电部的放电的雾产生装置以及具备该雾产生装置的美容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具备:雾产生机构,构成为从液体生成雾并经由雾通路向外部放出雾;以及放电部,具有在上述雾通路中设置的第1电极部,以及与该第1电极部相对配置并且用于产生金属微粒子的第2电极部,该雾产生装置能够放出由上述雾产生机构产生的雾和由上述放电部的放电而产生的金属微粒子,上述第2电极部具有在上述第2电极部与上述第1电极部之间进行放电的柱状的柱状部,上述柱状部的轴方向沿着上述第1电极部的轴线配置。
在该发明中,第2电极部具有在与第1电极部之间进行放电的柱状的柱状部,柱状部的轴方向沿第1电极部的轴线配置。在这样的结构中,由于第2电极部的柱状部的端面边缘部是绕第1电极部的轴线的环状,因此,放电所产生的第2电极部的消耗沿环状的边缘部而平均地进行,放电路径不会断续地发生大的变化,能够稳定地进行放电部的放电。由此,能够稳定地生成金属微粒子。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电极部的上述柱状部形成为圆柱状,上述第2电极部配置在与上述第1电极部相同的轴线上。
在该发明中,第2电极部的柱状部形成为圆柱状,上述第2电极部配置在与上述第1电极部相同的轴线上。由此,在第1电极部和第2电极部的轴方向端面的边缘部之间进行放电的情况下,第2电极部的轴方向端面会均等地减少,因此能够高效地使用第2电极部的柱状部。因此,能够实现第2电极部的长寿命化。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电极部的上述柱状部被作为其他构件的保持构件保持着。
在该发明中,第2电极部的柱状部被作为其他构件的保持构件保持。即,由于第2电极部的柱状部被保持构件保持,因此在进行第2电极部的维护时可以仅更换柱状部(第2电极部),从而能够使维护更容易。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持构件是形成有贯通上述轴线方向的贯通部的构件,上述第2电极部的上述柱状部插通固定在上述贯通部中。
在该发明中,保持构件是形成有贯通轴线方向的贯通部的构件,第2电极部的柱状部插通固定在贯通部中。因此,能够通过保持构件以比较简单的结构固定(保持)第2电极部的柱状部。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3或4所述的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持构件能够装卸地设置在构成上述雾通路的管路构件上。
在该发明中,保持构件能够装卸地设置在构成雾通路的管路构件上。即,在对第2电极部的比较小的柱状部进行维护时能够卸下保持构件,因此能够在从例如管路构件卸下保持构件后进行柱状部的维护(更换),能够使维护更容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工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918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