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磷酸二乙酯钠制备磷酸三乙酯的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17227.6 | 申请日: | 2010-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419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2 |
发明(设计)人: | 胡四平;虞国棋;沈润溥;朱立权;吴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维生素厂 |
主分类号: | C07F9/11 | 分类号: | C07F9/11 |
代理公司: |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 33206 | 代理人: | 张建青 |
地址: | 312071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磷酸 二乙酯钠 制备 三乙酯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磷酸二乙酯钠废水为原料,通过酸化中和、高温裂解并减压精馏制备高纯度磷酸三乙酯的绿色工艺。
背景技术
磷酸三乙酯的用途非常广泛,例如,用作塑料盒涂料中的增塑剂、非反应性阻燃剂、硬化剂和促进剂,在纺织品和纸制品中用作助剂,它们还作为湿润剂、浮选剂、消泡剂、乳化剂、稳定剂或萃取剂用于化学工业。
维生素A(VA)及其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药品,其中1,3二双键十五磷酸酯为其关键中间体,在其制备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机磷废水,主要成分为磷酸二乙酯钠。因此,开发一种磷酸二乙酯钠转化为磷酸三乙酯或其它有用的磷资源的工艺技术,极具环保价值和社会效益。
常规磷酸三乙酯合成一般由磷酰氯和乙醇制备而得。
US 529680公开了一种由磷酸二烷基酯在碱性条件下加热裂解制备磷酸三烷基酯的方法,
3R2HPO4+NaOH+heat→2R3PO4+NaH2PO4+H2O。
当加足量的碱来生成蒸馏残渣(无机磷酸二氢盐或其脱水衍生物)时,就获得较好的收率。但如果不加碱,磷酸三烷酯的收率极低,只有18%。此法缺点是反应后期产生大量的NaH2PO4等固体蒸馏残渣,工业化难以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由磷酸二乙酯钠通过酸化中和、高温裂解并减压精馏高收率得到高纯度磷酸三乙酯的方法。
为此,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磷酸二乙酯钠制备磷酸三乙酯的工艺,以磷酸二乙酯钠溶液为原料,其特征在于磷酸二乙酯钠先酸化中和得磷酸二乙酯;然后除去水和生成的盐;接着在无水体系下,直接在高温条件下裂解并减压精馏得到磷酸三乙酯。减压精馏后的脚料少且为液体易处理。本发明所用的磷酸二乙酯钠溶液可以为磷酸二乙酯钠和水形成的溶液,也可以为维生素A中间体制备过程中产生的磷酸二乙酯钠废水。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上述的工艺,在酸化中和过程中使用有机或无机强酸,所述的酸优选盐酸、硫酸或对甲苯磺酸。
上述的工艺,在酸化中和过程中,使用的水量优选为磷酸二乙酯钠重量的2~3倍。
上述的工艺,酸化中和过程中,反应温度在30℃~100℃,优选为40~60℃。
上述的工艺,采用有机溶剂共沸带水方式除水,所用的有机溶剂为环己烷、甲苯、苯或二甲苯,优选为环己烷。
上述的工艺,除水过程中,带水剂有机溶剂用量优选为磷酸二乙酯重量的1~1.5倍。
上述的工艺,裂解时,温度为160~220℃,优选为180~200℃;真空度为50~1000Pa,优选为300~500Pa;反应时间为2~10小时,优选为3~5小时。
将本发明应用于维生素A中间体制备过程中产生磷酸二乙酯钠废水回收处理工艺中,具有以下优点:充分利用副产磷资源,变废为宝,极具环保价值和社会效益;所得产品纯度高,收率高,脚料少且为液体易处理,工业化易实现。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中使用的分析仪器与设备:气质联用,MS5973N-GC6890N(美国安捷伦公司);核磁共振仪,AVANCE DMXII I 400m(TMS内标,Bruker公司,德国);气相色谱仪:上海天美7890F;水份测定仪:梅特勒-托利多V20水份滴定仪。
实施例1:在装有机械搅拌、滴加漏斗和温度计的1000ml四口烧瓶中,分别加入200g磷酸二乙酯钠(1.19mol)和400ml水,混合均匀,接着在60℃下滴加59g98%H2SO4(0.59mol),中和毕,分层,上层有机层加入环己烷,回流带水,除水毕,减压回收环己烷,然后升温至180℃~190℃,减压精馏得到108g磷酸三乙酯,G.C含量:98.2%.,水分:0.21%,酸值≤0.22mgNaOH/g。产物结构确认:
GC-MS(m/e):182,167,155(100%),139,127,109,99,81,65,45,29
1HNMR(δppm,400MHz,CDCl3):1.3286.445(t,J=7.2Hz,9H,CH3);4.080-4.153(m,6H,CH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维生素厂,未经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维生素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72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电流互感器
- 下一篇:一种压辊轴套筒固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