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红曲霉生产酯化酶粗酶制剂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115946.4 | 申请日: | 2010-03-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53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 发明(设计)人: | 刘念;刘绪;潘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 |
| 主分类号: | C12N9/20 | 分类号: | C12N9/20;C12R1/6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1130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曲霉 生产 酯化 酶制剂 方法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粗酶制剂的制备方法,尤其是利用高产酯化酶红曲霉菌株采用固态发酵工艺生产酯化酶粗酶制剂的方法。所属领域为微生物发酵技术。
背景技术
浓香型白酒是我国白酒十二大香型中产量最大、分布面最广、生产厂家最多、市场覆盖最广的一类白酒,在国民经济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优质浓香型白酒的生产还存在生产周期长、优级品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浓香型白酒企业的发展。主要原因之一为浓香型白酒主要香味物质己酸乙酯的形成速度慢且最终含量低。目前生产上提高己酸乙酯含量的方法主要是己酸菌灌窖法,该法效果甚微,因为己酸菌主要作用是产生己酸,酯化作用弱,将己酸转化成己酸乙酯的能力差。因此使用催化剂催化己酸和乙醇生成己酸乙酯是提高浓香型白酒的质量和缩短生产周期的主要措施之一。研究发现细菌、酵母、霉菌中的很多菌株都能合成能催化短链脂肪酸和乙醇酯化的脂肪酶,这类微生物被酿酒行业统称为酯化菌,但是适合酿酒生产的酯化菌并不多。
红曲霉是我国传统的药用真菌,将其接种于大米经发酵制备而成的红曲是一种食疗兼备的传统中药,具有活血化瘀健脾消食等功效。研究表明,红曲同时还具有降脂、降压、降糖和抑制肿瘤生长等作用。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发现红曲霉的某些菌株能够使短链脂肪酸和醇生成酯,为红曲在白酒生产上的应用开拓了新途径,是我国白酒工业的一项重大创新。由于红曲霉能够在大曲、制曲作坊、酿酒醪液、糟醅等酿酒场所繁殖生长,因而成为酿酒界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国内酒界对红曲霉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分离到泸型酯化菌M101菌株,利用该菌株培养“强化菌曲”,用于发酵产酒,具有较强的生香功能。江苏双洋酒厂分离到一株具有极强产酯能力的红曲霉菌株,该菌株用于浓香型白酒的生产,对提高大曲酒的产量、质量,调整己酸乙酯/乳酸乙酯的比例都有明显效果。
虽然近年酿酒行业在红曲霉菌种的选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红曲霉运用方面还存在技术缺陷与不足。目前利用红曲霉生产酯化酶粗酶制剂的主要工艺以麸皮为原料,浅盘固态发酵制备麸曲。因麸皮营养丰富,适宜众多微生物生长,而红曲霉与其它霉菌相比生长缓慢,导致该工艺容易被污染,对场地和操作要求严格,规模化生产污染风险大。大米是红曲霉生长的天然培养基,红曲霉在大米基质上生长,竞争优势明显,不易污染,但采用以大米为原料的红曲生产的传统工艺生产红曲酯化酶粗酶制剂也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传统工艺以整粒大米为原料,红曲霉与基质接触面小,菌丝往基质内生长渗透速度慢,导致发酵周期长(一般在10天以上);工艺过程复杂繁琐,耗时(要经浸泡,沥干,蒸熟,冷却打散等前处理工序);工艺关键点的控制对工人经验要求高,实施难度大(如大米浸泡,蒸熟等都要恰到好处)。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红曲酯化酶粗酶制剂生产工艺易污染,发酵周期长,工艺过程复杂繁琐,关键点控制难的缺陷和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红曲霉生产酯化酶粗酶制剂的方法,该方法以高产酯化酶红曲霉菌株为生产菌株,以大米粉、黄豆粉、乳酸或黄水为主料,以稻壳为辅料,采用固态发酵工艺生产酒用酯化酶粗酶制剂,该法生产出的酯化酶粗酶制剂的酯化力达(80-160)mg/100ml·7day。该方法工艺简单,易操作,不易污染,对场地要求不高,而且能显著缩短发酵周期(可缩短到5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未经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594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