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均温板结构及其制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11323.X | 申请日: | 2010-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353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7 |
发明(设计)人: | 罗明德;黄国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堃正企业有限公司;浩瀚数位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B23P15/26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张骥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板结 及其 制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均温板,具体涉及一种均温板结构。本发明还涉及该均温板的制法。
背景技术
由于均温板具有高热传能力、高热传导率、重量轻、结构简单及多用途等特性,因此被广泛的应用在电子产品的散热或食品的解冻。
参阅中国台湾专利申请第095212141号,其提供一种均温板结构改良,包括一上壳体及一封合连接于上壳体下方的下壳体,在上、下壳体之内部间设有毛细组织及工作流体,并形成有真空容腔,其中上壳体之顶面向下成形有一凹陷部,于凹陷部之壁面上设有一连通真空容腔内部的充填除气管,充填除气管系隐藏于凹陷部之内;藉此,可将充填除气管隐藏于凹陷部内,藉以避免因碰撞而使充填除气管与上壳体之间产生裂缝,造成工作流体外泄的问题。然而,其于实际使用情形仍具有须立即改善之缺陷:
由于该上、下壳体封合连接后,其内必须形成一封闭且呈真空状的容腔,因此,当组装完成后的均温板在堆叠置放与搬运移动过程中,会因为该均温板的碰撞而使上、下壳体之间产生裂缝,造成容腔失去真空状态而让工作流体外泄,最终使该均温板失去其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均温板结构,它主要于该均温板内以个别独立的方式容置定位有复数热管,以避免该均温板受碰撞即失去其功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均温板结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包含:一板体,其具有呈反向设置的一上表面、一下表面以及复数贯穿上、下表面的容置孔,且相邻之容置孔相通;复数热管,其分别容置定位于各容置孔,且相邻之热管相互接触;一上盖,其固设于板体的上表面且与各热管接触;一下盖,其固设于板体的下表面且与各热管接触。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均温板的制法,其技术解决方案为:
包含:成型容置孔步骤,取一板体,对板体进行加工,使其贯穿成型有复数个容置孔,且相邻之容置孔相通;组装热管步骤,取复数热管,将各热管压制成扁状,使其厚度与板体厚度相同,将各热管容置定位于各容置孔,且相邻之热管相互接触;组装上、下盖步骤,取一上盖与一下盖,于上、下盖一表面涂布有一层锡膏,再将上、下盖以涂布有锡膏的表面贴合于板体上、下表面;压合固定步骤,将相互贴合的板体、上盖以及下盖置于相同尺寸的平整治具内进行压合固定;成型步骤,将压合固定后的板体、上盖以及下盖置于回焊炉进行烧结,烧结完成并冷却后即完成均温板。
本发明可以达到的技术效果是:
本发明能够确保均温板保有其功能,并且均温板的热传能力、热传导率更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均温板的制作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的立体图,显示板体的状态;
图3是本发明的立体分解图,显示板体与各热管分离的状态;
图4是本发明的立体图,显示板体与各热管结合的状态并同时涂布有锡膏的状态;
图5是本发明的立体分解图,显示板体与各热管结合状态而与上、下盖分离的状态;
图6是本发明的立体组合图,显示板体、各热管、上盖与下盖结合的状态;
图7是本发明的组合剖面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
10为板体, 11为上表面,
12为下表面, 13为容置孔,
20为热管, 21为上管面,
22为下管面, 30为上盖,
31为第一端面, 32为第二端面,
40为下盖, 41为第一端面,
42为第二端面, 51为锡膏,
52为锡膏, 61为成型容置孔步骤,
62为组装热管步骤,63为组装上、下盖步骤,
64为压合固定步骤,65为成型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至图7所示,本发明均温板结构,包括一板体10、四热管20、一上盖30以及一下盖40,其中:
板体10系为锡材质所制成,板体10具有呈反向设置的一上表面11、一下表面12以及复数贯穿上、下表面11、12的容置孔13,且相邻之容置孔13相通,各容置孔13概呈U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堃正企业有限公司;浩瀚数位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堃正企业有限公司;浩瀚数位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132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