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飞机整机精加工及装配的生产线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07695.5 | 申请日: | 2010-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45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杨宁;贺鑫元;严昊明;王红亮;吕恒;申国峰;李丽丽;林鹏;张丽丽;姜嘉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捷机床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23/06 | 分类号: | B23P23/06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威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101 | 代理人: | 崔红梅 |
地址: | 110141 辽宁省沈***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飞机 整机 精加工 装配 生产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制造装备,用于飞机制造行业的专用设备。
技术背景
航空航天、军工、汽车、机械制造等行业是一个国家的核心支柱产业,在广泛运用新 材料的背景下,要求制造技术与工艺手段不断提高,具有高速、多轴联动、工序复合化特 点的高档数控机床越来越受到关注。
国外飞机制造公司非常重视应用高自动化水平的制造系统,提高新飞机研制生产能 力,加强企业竞争力。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先后建立了柔性制造系统(FMS)用于飞 机结构件柔性加工,在新机研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90年代中后期,由于高速切削机床 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飞机整体加工件的增多,开始较广泛应用柔性加工单元或以柔性加工 单元组成柔性生产线来加工飞机整体结构件。
国内飞机制造业在上世纪引进了许多的国外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但是同一时期国产 的精密机床等生产装备并未得到很大提高。结果造成中国飞机制造业的精密机床严重依赖 国外进口机床的情况。所谓的国产新型飞机实际上是用进口机床生产的,国内飞机制造企 业大多采用单台设备单件加工,固定工装型架,以手工装配为主的方法,飞机数字化柔性 加工和装配的研究和应用基本处于空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条用于飞机整机精加工及装配的生产线,多台机床相对加工部 位对称放置,并且编程及操作与工艺流程一致,布局合理。
用于飞机整机精加工及装配的生产线,包括多台立、卧式加工中心及移动平台,25 米移动平台上安装六个带夹具的运动小平台,飞机预装部件通过小平台的移动在对合装配 工作区内对合为整机后,25米移动平台将整机机身从对合装配工作区A区移动到加工工 作区及机器人操作作业区B区;其特征在于两个工作区设同一移动平台轨道,在B区的 25米移动平台两侧,依次对称布置左、右两台十字移动平台、用于安装机器人、随行升 降操作台以及系统件安装机架和推力装置,左、右两台卧式加工中心、用于机身精加工; 一台立式加工中心位于右侧,用于机身垂尾精加工,左、右各侧分别共用同一侧的床身; 各台机床的数控系统、电器柜、液压气动系统都是各自独立的,电器柜位于右侧床身外, 作业程序都受机身主控中心控制。另外设置卧式加工中心,位于该移动平台延长线的后方, 用于加工机翼垂尾,此机床的数控系统、电器柜、液压气动系统都是各自独立的,电器柜 位于机床右侧,作业程序受机翼主控中心控制,共同组成生产线。
本发明根据加工对象特点将机床分布在加工对象的两侧,根据不同的加工位置选择了 不同的加工机床,又因加工对象加工位置是对称的,机床也采用对称放置,便于编程及操 作,布局合理。
该生产线布局中设置的精加工专用机床是为了适应未来飞机制造/装配技术的发展, 为满足我国军机/民机柔性化装配研究和应用需求的高新技术产品,主要用于飞机机身鸭 翼孔、机身机翼交点孔/面、机身垂尾交点孔/面精加工及检测,本发明能够提高飞机制造 的自动化程度、及飞机组装后整机的精度、增强飞机制造过程中的可靠性和智能性,是国 内首创的飞机整机加工专用机床。
附图说明
附图1是用于飞机整机精加工及装配生产线的总体布局图;
附图2是生产线的控制布局示意方框图;
附图3是生产线的控制流程图;
附图4a是左立加工中心、左、右卧式加工中心与机身主控中心电路连接示意图;
附图4b是机身主控中心与左、右平台及机翼主控中心与机加工机翼垂尾卧式加工中 心电路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捷机床有限公司,未经中捷机床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769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