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陶瓷坐便器分拆成型的生产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03820.5 | 申请日: | 2010-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68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发明(设计)人: | 苏培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培明 |
主分类号: | C04B35/622 | 分类号: | C04B35/622;C04B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1031 广东省潮州市枫溪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陶瓷 坐便器 成型 生产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陶瓷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陶瓷坐便器分拆成型的生 产工艺。
背景技术
陶瓷坐便器一般都是由水箱、便器主体和将便器主体包裹起来的 座体组成,便器主体包括便盆和与便盆相接的管道。陶瓷坐便器可根 据水箱是否与其它部件连在一起,分为连体式和分体式。传统的生产 方式中,不论连体式还是分体式,坐便器的成型生产都是整体一次性 成型,即是将便器主体和座体连在一起,在同一模具里一次性注浆成 型,这种生产工艺容易产生以下问题:
1、座体与便器主体一次同步成型,土坯体在干燥和烧成收缩中 不均衡(座体壁较厚且呈现平面状态,便器主体壁较薄且在冲水管道 部位呈现弯曲状态,二者的收缩率和收缩方向不一致),容易引起座 体与便器主体各个连接点的收缩性开裂,或者由于座体的收缩牵动便 器主体而引起管道变型;
2、座体与便器主体在同一模具中,管道藏于座体内面,模具设 计有难度,而且开模时容易引起产品变型和其它质量问题;
3、模具设计中,管道如果要改进,使之排水排污通畅,则需要 在整体成型许可的条件下方可实施,包括保证在管道成型过程中模具 的吸浆及收缩均匀;
4、整体一次性成型中,泥浆的浓度一致,很难同时适应座体平 面和管道弯曲对泥浆流动性的不同要求;
5、整体一次性成型中,由于成型和干燥时间相同,座体和管道 的含水率不一致,产品成型和烧成合格率很难稳定,无法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陶瓷坐便器分拆成型的生产 工艺,使座体和便器主体分开成型生产,然后对经过分开成型生产的 土坯件进行泥浆粘接,通过喷釉和烧成,使座体和便器主体连成一体, 形成一个完整的坐便器。
本发明的陶瓷坐便器分拆成型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1、模具设计:将坐便器的座体和便器主体分别设计模具,并在 便器主体上预留与座体连接的部位;
2、注浆成型:按常规陶瓷生产工艺分别调配陶瓷泥浆,座体所 用泥浆为72~76波美度,便器主体所用泥浆为64~65波美度,然后 分别将泥浆注入模具成型;
3、开模干燥:座体在注浆成型4~5小时后开模自然干燥2~4 小时,对应的便器主体注浆成型时间应比座体长2~4小时,开模后 自然干燥时间也需比座体长2~4小时,使座体和便器主体土质坯体 的含水率同步达到13~18%,有利于二者粘接后同步干燥收缩;
4、坯体粘接:采用座体注浆用泥浆涂在座体和便器主体的连接 部位,然后将二者对应压紧固定,擦去接口处的多余泥浆;
5、施釉烧成:粘接后的坯体自然干燥5~8小时后,按陶瓷坐便 器常规方法对制品进行施釉和烧成,制成产品。
本发明的工艺,在生产连体坐便器时,其水箱是与便器主体一体 模具设计和注浆成型的。
本发明采用分拆成型生产,使便器主体的管道可以按有效排污和 节水的方向设计,且由于便器主体模具独立,不与座体模具相牵连, 模具制作容易,可以不用考虑座体外形的限制。分别成型的座体和便 器主体在干燥收缩中不会相互牵制,而且可以针对座体和便器主体, 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泥浆生产,能满足烧成过程的泥浆流动性要求, 提高产品质量。
用本发明工艺生产的陶瓷坐便器,产品合格率可以达到85%以上 (传统整体成型产品合格率只有75~80%),而且产品的排污和节水 达到甚至超过国家节水产品的要求(用水量最低可以达到3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生产的便器主体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生产的座体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生产的坐便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1~3所示,本发明将坐便器的座体2和便器主体1 分别设计模具,并在便器主体1上预留与座体2连接的部位3;
按常规陶瓷生产工艺分别调配陶瓷泥浆,座体2所用泥浆为74 波美度,便器主体1所用泥浆为65波美度,然后分别将泥浆注入模 具成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培明,未经苏培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382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