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无源增、减压装置承压能力的方法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02436.3 | 申请日: | 2010-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410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03 |
发明(设计)人: | 边威;王坚;边疆;边文录 | 申请(专利权)人: | 边威 |
主分类号: | F04B17/00 | 分类号: | F04B17/00;E21B43/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63114 黑龙江省大庆市***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无源 减压 装置 能力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无源增、减压装置承压能力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与本发明最相关的现有技术为“一种无源增、减压配水方法”专利(申请号为200910072071.1),该专利公开的无源增、减压装置由增压泵和水力发动机组成,增压泵和水力发动机的传动轴串接并同步旋转,增压泵由水力发动机驱动,增压泵的出水口提供增压水,水力发动机的出水口提供减压水。在油田注水系统中,该装置中的增压泵和水力发动机的进水口与高压配水管网相接,其出水口可以为不同的配水对象提供增压水和减压水。
在工作过程中,无源增、减压装置中增压泵的增压幅度和水力发动机的减压幅度都较小即二者的进、出口压差都不大,一般不大于3MPa;而进入二者入水口的表压即进入装置的工作介质压力却很高,一般在15-22MPa。增压泵、水力发动机的承压能力是指装置内外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差,由于增压泵、水力发动机大都安装在大气环境中,为实现小幅增、减压就需使增压泵、水力发动机必须具备高承压能力,造成制造成本和维护费用偏高,管理难度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无源增、减压装置承压能力的方法及装置,能够有效提高无源增、减压装置的承压能力,减少制造成本和维护费用。
本发明基于同一发明构思具有两个技术方案:
1、一种提高无源增、减压装置承压能力的方法,无源增、减压装置由增压泵和水力发动机组成,增压泵和水力发动机的传动轴串接并同步旋转,增压泵由水力发动机驱动,增压泵的出口提供增压水,水力发动机的出口提供减压水,其特征在于:将增压泵和水力发动机置于具有一定压力的液体介质中,且液体介质的压力值与增压泵和水力发动机所能承受的装置内外压差相配合。
2、一种实现权利要求1所述提高无源增、减压装置承压能力方法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将增压泵和水力发动机设置于壳体内,壳体上开有进水口、两个出水口,壳体上的两个出水口分别与增压泵和水力发动机的出水口相连通。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
由于本发明的增压泵和水力发动机设置于具有一定压力的液体介质中,而不是设置在大气环境下,使得增压泵和水力发动机工作时装置内外不需承受很大的压差,大大减少了制造成本和维护费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将增压泵2和水力发动机6设置于壳体3内,壳体上开有进水口11,还设有两出水口10、12,增压泵2和水力发动机6的进水口9、8均与壳体内的液体介质相通,即与壳体进水口11相通,增压泵和水力发动机的出水口1、7分别经输送管4、5与壳体上对应的出水口相连。
工作时,干线来水由壳体的进水口11进入到壳体3内,使水力发动机6带动增压泵2工作,由壳体出水口10提供增压水,由壳体出水口12提供减压水。由于增压泵2和水力发动机6设置在干线来水中,而不是设置在大气环境下,使得增压泵和水力发动机工作时装置内外不需承受很大的压差。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增压泵2和水力发动机6各自的进、出口间分别设有封隔器13、14,以使二者的出水经由壳体出水口外输。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壳体的进水口通过输送管15与水力发动机进水口相通,增压泵出水口通过输送管16与壳体的对应出水口相通,水力发动机的出水口和增压泵的进水口与壳体内的液体介质相通。
实施例2、3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相同,也均是由壳体出水口10提供增压水,由壳体出水口12提供减压水。前述实施例为壳封方式,可用于地面高压注水系统中的分井分压配水。同时,本发明还可以将增压泵和水力发动机沉浸在适宜压力的水中即潜水方式,可用于井下的分层分压配注,进一步拓宽了无源增、减压装置的应用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边威,未经边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243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热管散热大功率LED路灯
- 下一篇:滚珠减磨套管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