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驱动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980133782.3 | 申请日: | 2009-08-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382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7 |
| 发明(设计)人: | 高桥诚;二户将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2N2/00 | 分类号: | H02N2/00;G02B7/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丁文蕴;熊志诚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驱动 装置 | ||
1.一种驱动装置(10、10A、10B、10C),具备:
具有在伸缩方向彼此相对的第一及第二端面(13a、13b)的机电转换元件(13);
安装在该机电转换元件的上述第二端面(13b)上的振动摩擦部(14);
与该振动摩擦部摩擦结合的移动部件(121、122、172、15b),上述移动部件(121、122、172、15b)可以在上述机电转换元件(13)的伸缩方向上移动;以及
配置在上述机电转换元件(13)的上述第二端面(13b)与上述振动摩擦部(14)的端面(14a)之间的振动传递部件(19、19A);其特征在于,
上述机电转换元件(13)的中心轴线(13o)与上述振动摩擦部(14)的中心轴线(14o)不在同一直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装置是用于使筒状的被驱动部件(17)沿着其中心轴(O)移动的装置,
上述移动部件(121、122、172、15b)安装在上述被驱动部件(17)上,而且与上述被驱动部件(17)的外周接近地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振动传递部件(19)相对于上述机电转换元件(13)向接近于上述被驱动部件(17)的中心轴(O)的内侧延伸,
上述振动摩擦部(14)的中心轴线(14o)比上述机电转换元件(13)的中心轴线(13o)更向内侧偏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振动传递部件(19)相对于上述机电转换元件(13)向离开上述被驱动部件(17)的中心轴(O)的外侧延伸,
上述振动摩擦部(14)的中心轴线(14o)比上述机电转换元件(13)的中心轴线(13o)更向外侧偏移。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振动摩擦部(14)形成为圆柱状,
上述移动部件包括从两侧夹持上述振动摩擦部(14)的第一移动体(121、172)及第二移动体(122、15b)。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移动体(121、172)形成为V字型结构,
上述第二移动体(122、15b)形成为平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移动体(121、172)的V字型结构的角度在30度至小于180度的范围。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摩擦力施加机构(15),该摩擦力施加机构(15)用于在上述振动摩擦部(14)和上述第一移动体(121、172)之间,在上述振动摩擦部(14)和上述第二移动体(122、15b)之间产生摩擦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摩擦力施加机构由加力部件(15)构成,该加力部件(15)的第一端部(15a)安装在上述被驱动部件(17)上,该加力部件(15)的第二端部(15b)上安装了上述第二移动体;该加力部件(15)在由上述第一移动体(121、172)及上述第二移动体(122、15b)从上述振动摩擦部(14)两侧将其夹住的同时,产生用于推压上述振动摩擦部(14)的推压力。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被驱动部件(17)具备筒状部(170)、从该筒状部向外侧突出并保持上述第一移动体(121)的第一突出部(172)、以及在与该第一突出部不同的位置从上述筒状部向外侧突出的第二突出部(174),
上述加力部件由上述第一端部(15a)被紧固在上述第二突出部(174)上,且在上述第二端部(15b)安装有上述第二移动体(122)的弹簧(15)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被驱动部件(17)具备筒状部(170)、从该筒状部向外侧突出并兼作上述第一移动体的第一突出部(172)、以及在与该第一突出部不同的位置从上述筒状部向外侧突出的第二突出部(174),
上述加力部件由上述第一端部(15a)被紧固在上述第二突出部上,且上述第二端部(15b)兼作上述第二移动体的弹簧(15)构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振动传递部件(19A)具有:
与上述机电转换元件(13)的上述第二端面(13b)松动配合的第一凹部(191);以及
与上述振动摩擦部(14)的端面(14a)松动配合的第二凹部(19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美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美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33782.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智能变电站的同步相量测量方法及其装置
- 下一篇:收割机变速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