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震型钢筋混凝土水密性管道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27232.0 | 申请日: | 2009-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894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8 |
发明(设计)人: | 李贞淑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船岩技术研究所;李贞淑 |
主分类号: | E03F3/04 | 分类号: | E03F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铭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6 | 代理人: | 金光军;韩明星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抗震 型钢 混凝土 水密 管道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震型钢筋混凝土水密性管道及其施工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在两端部具有由高强度合成树脂或再生合成树脂制成的结合构件的钢筋混凝土水密性管道及制造这种水密性管道的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现有的钢筋混凝土管根据制作方法可分为离心钢筋混凝土管或振动滚压(VR:Vibrated and Roiled)钢筋混凝土管等,利用干式混凝土配合以振动、轴碾压方式进行生产,用作下水道及上水道、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管道。
这种公知的管道的问题在于,如图1所示,对于钢筋混凝土管,通过轴环(Collar)接合方式或承插(Socket)接合方式连接,并在接合部或接缝处填充水泥砂浆(Compo Mortar),但是会发生填充物脱落的现象,难以保持水密性。为此,近来开发的水密方式为使用橡胶圈(Rubber Ring)4作为用于连接钢筋混凝土管的连接部1、2的主要接合材料,并且作为辅助接合材料注入水泥砂浆(Compo Mortar),由此承受较高的管内水压,但是由于地基没有夯实或基础处理没有做好,或者由于缺乏施工经验,会发生不均匀沉降。
为了防止上部土压力、车辆载荷以及管自重等巨大的集中载荷P直接作用于管道的橡胶圈4,提出了在设置橡胶圈4的同时注入作为辅助接合材料的水泥砂浆,使橡胶圈4只承受水压(水密),由水泥砂浆承受集中载荷p的接合方法,但是由于存在填充的水泥砂浆因难以承受集中载荷P而破损或者因不均匀沉降而无法实现预期目的的实际情况,因此经常出现管外部的水渗入管内或管内部的水漏到管外等的非正常水流。为此,尤其是为了环保和改善水质,近来正大力进行管道维护工程。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提出了很多的技术方案,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韩国登录实用新型公报第333394号(实用新型名称:混凝土管的接合构造,以下称“引用发明1”)和韩国登录特许公报第726736号(发明名称:下水管道连接固定结构物,以下称“引用发明2”)。分别来看的话,引用发明1如图2所示,在通过承插接合(socket joint)方式相连接的各个混凝土管的各插口(spigot)1和各承口2的端部分别设置截面呈“”型的圆形角铁3、3′,所述两个圆形角铁3、3′之间设有圆环状的密封件4,根据这种结构,土压力等集中载荷P由承口2承受,水密性则由圆环状的密封件4来保证。但是,没能解决以往混凝土管中存在的承口2的损坏问题,而且由于承口2受损以及管道发生扭曲等原因,难以保证水密性。
另外,引用发明2如图3所示,包括:下水管210、210′,其中承口211上形成狭槽212,相邻于狭槽212嵌设有多个嵌入式螺母222,圆形管部213外周缘形成固定槽214,承口211和圆形管部213内周面形成有内台阶部215、215′;内部密封件230,由圆形环231和插入部232形成为一个整体,圆形环231紧贴于内台阶部,插入部232垂直地突出于圆形环231的外周面中心;两个一组的结合环240、240′,插入设置于下水管210的固定槽214,通过螺栓246固定到另一下水管210′的承口211,并通过贯穿结合法兰241的连接孔242的螺栓246和螺母248相结合,且狭缝部243外侧形成外部保护部244而紧贴于承口211外侧,螺栓246贯穿连接孔242′而固定到嵌入式螺母222;垫圈250,位于结合环240、240′内侧,被螺栓246水平贯穿而紧贴固定到承口211的垂直面;底部支撑单元260,紧贴设置于多个下水管210、210′的圆形管部213下部,在其“”形主体261的中央圆弧面贴附橡胶板267,并且形成沿垂直方向的支撑孔262和沿水平方向的连接孔263,支撑杆270贯穿支撑孔262,连接杆275插入到连接孔263,从而防止晃动。由此,解决了引用发明1所存在的问题,但是却带来了连接结构复杂、因部件数量众多而导致制造成本上升、施工过程复杂且耗时长的问题。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抗震型钢筋混凝土水密性管道及制造这种水密性管道的方法,该抗震型钢筋混凝土水密性管道具有由高强度合成树脂或再生合成树脂精巧加工的结合构件,该结合构件防止钢筋混凝土水密性管道两端部受损,具有优良的水密性,在最大程度地减小集中载荷的影响的同时可以方便地对水密性管道进行连接施工。
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船岩技术研究所;李贞淑,未经株式会社船岩技术研究所;李贞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272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