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内燃发动机中NOx控制的被动氨选择性催化还原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25682.6 | 申请日: | 2009-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840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1 |
发明(设计)人: | K·纳拉亚纳斯瓦米;P·M·纳特;W·李;K·L·佩里;S·J·施米格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3/20 | 分类号: | F01N3/20;F01N3/28;B01D53/58;B01D53/94;F01N3/1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原绍辉;杨楷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内燃 发动机 nox 控制 被动 选择性 催化 还原 | ||
1.一种用于对内燃发动机的排气供应流中的NOx排放进行还原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使所述发动机装备后处理系统,所述后处理系统包括催化设备,所述催化设备流体串联地连接在第一氨选择性催化还原设备的上游,所述第一氨选择性催化还原设备流体连接在第二氨选择性催化还原设备的上游,所述第一氨选择性催化还原设备包括相应的包括第一基体金属的催化材料,所述第二氨选择性催化还原设备包括相应的包括第二基体金属的催化材料;
调节所述发动机以产生排出发动机的排气供应流,所述排气供应流包括能在所述催化设备上转化成氨的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和氢气;
将所述氨存储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氨选择性催化还原设备上;以及
使用所存储的氨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氨选择性催化还原设备中对NOx排放进行还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设备包括三元催化设备,所述三元催化设备流体串联地连接在第一氨选择性催化还原设备的上游,所述第一氨选择性催化还原设备流体连接在第二氨选择性催化还原设备的上游,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基体金属中的每一种都包括铁、铜、钒、钨和钛之一。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和第二氨选择性催化还原设备处于氨耗尽时,实现调节所述发动机以产生所述排气供应流,所述排气供应流包括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和氢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当所述第一和第二氨选择性催化还原设备都已经存储了预定量的氨时,使调节所述发动机以在所述排气供应流中产生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和氢气中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使所述后处理系统装备NOx传感器,所述NOx传感器配置成监测所述第二氨选择性催化还原设备下游的排气供应流;以及
监测来自所述NOx传感器的信号输出,以便关于氨的饱和与耗尽来监测所述第一和第二氨选择性催化还原设备。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在将氨存储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氨选择性催化还原设备上后,使所述发动机运行在化学计量比的稀侧。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调节所述发动机包括:
以化学计量比的空气/燃料比和浓侧的空气/燃料比中的一个来运行所述发动机;
在燃烧循环的每个压缩冲程期间,喷射足以为所述发动机提供动力以满足操作者扭矩请求的第一燃料脉冲;以及
在所述燃烧循环的后续冲程期间喷射后续燃料脉冲。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在将氨存储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氨选择性催化还原设备上之后,使所述发动机运行在化学计量比的稀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使所述后处理系统装备NOx传感器,所述NOx传感器配置成监测所述第二氨选择性催化还原设备下游的排气供应流;
监测来自所述NOx传感器的信号输出;以及
当来自所述NOx传感器的信号输出指示了在所述第二氨选择性催化还原设备下游的NOx渗漏时,中止使所述发动机运行在化学计量比的稀侧。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调节所述发动机包括使所述发动机运行在具有扩大的空气/燃料比范围的化学计量比,以产生所述排出发动机的排气供应流,包括在所述排气供应流中的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和氢气。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调节所述发动机包括使所述发动机运行在位于13.5∶1和14.5∶1之间的空气/燃料比范围内,以产生所述排出发动机的排气供应流,包括在所述排气供应流中的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和氢气。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体金属具有第一催化活性温度范围,且所述第二基体金属具有第二催化活性温度范围,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监测所述第一和第二氨选择性催化还原设备的温度;以及
仅当所述第一和第二氨选择性催化还原设备之一的温度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催化活性温度范围之一内时,使所述发动机运行在化学计量比的稀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25682.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